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中国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联合实践队深耕陇右,以青春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8-30 13:14 来源:中教网    阅读 1.4千
48
分享

为调查研究特色产业在乡村的发展状况、企业与农户的产业协作实情,更兼推广甘薯科学种植,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5年8月1日至7日,中农-甘农联合暑期社会实践队(“陇右青耘”实践队)赴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会宁县,在靖远县教育局、会宁薯豆科技小院等单位支持下,以“青耘乡野,农启新篇”为主题,开展红色研学、产业调研、科技助农等实践活动。

靖会烽烟留壮史,渡河精神薪火传

靖远县、会宁县作为红军会师休整的重要区域、西路军征战河西的出发地,孕育了宝贵的“渡河精神”。实践队循着红色足迹,走进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和虎豹口红军强渡黄河旧址,在沉浸式研学中感悟初心使命。

(实践队在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学习“渡河精神”。杨宗烨供图)

走进会宁红堡子村王家文化大院,王东良、王琳夫妇讲述“开门迎红军”的家族故事令人动容,如今王家大院成为红色基因传播阵地。“从百姓捐粮献木到代代守护红色记忆,军民同心的赤诚从未褪色”,实践队队员吴欣容感慨道。实践队在这里读懂了“渡河精神”不仅是历史,更是当代青年的使命接力。

瓜田杞地深调研,青衿献策促增收

靖远县北纬37°的黄金纬度带和独特气候,孕育出枸杞、旱砂西瓜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陇右青耘”实践队深入田间地头与企业车间,探寻产业升级路径。

在高湾镇硒砂瓜产区,队员们顶着烈日走访十余户农户,发现当地虽已形成规模化种植,但灌溉设施不足、销路窄销售难等问题制约收益。

(实践队队员在高湾镇硒砂瓜产区走访农户。孔德华供图)

五合镇的枸杞产业则展现出“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活力——当地自主培育出“甘杞1号”等品种,龙头企业的烘干生产线让枸杞附加值翻倍。但队员们也发现,深加工技术薄弱等问题仍待破解。

实践队携调研成果与问题,会同指导老师何绍贞教授参加靖远县乡村振兴案例座谈会,全面了解当地农业现状与政策,分享收获并提出建议。从硒砂瓜瓜田到枸杞烘干厂,实践队以青春视角为靖远特色产业“把脉开方”。田间的难题、车间的短板,都化作座谈会上的建议,与政府规划碰撞出火花。

小院师生亲稼穑,田垄难题即时解

中国农业大学甘肃会宁薯豆科技小院扎根乡村,依托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为农业技术落地的重要纽带。科技小院在推动产教融合、助力农民增收上成效显著。从课堂到田间,从理论到实践,科技小院正全力打通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小院首席专家何绍贞教授带领队员们联合甘肃农业大学及甘肃安定玉米科技小院实践队,深入甘薯种植基地,现场指导农户调整起垄高度与栽插深度等。

(中农-甘农联合暑期社会实践队田间合照。吴欣容供图)

龙头引领强链条,联农带富拓新程

实践队走进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它们各自的产业链布局十分亮眼:甘肃美娅泛农产业技术公司构建滩羊“育种-养殖-加工-销售”全生态链,带动百余户农户嵌入产业链;会宁陇尚道塬农产品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流转万亩土地发展标准化种植,“五分钟就业圈”让农户实现“顾家赚钱两不误”。会宁县天一土特产有限公司让土特产成为文化载体,“农旅双链”的融合,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让乡村资源转化为共富资本。

(实践队在农业企业车间调研学习。杨宗烨供图)

实践队在调研中深刻体会到,从单一种植到“农业+文旅”、“农业+数字“,产业链延伸让共富路越走越宽。

七天的实践足迹从红色纪念馆的陈列延伸至硒砂瓜的田畦,从科技小院的甘薯垄间铺向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中农-甘农联合暑期社会实践队(“陇右青耘”实践队)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土地,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托,从来不是抽象的号召,我们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了何为‘解民生之多艰’。会宁的甘薯叶在风中舒展,靖远的枸杞红透了枝头,瓜香也已飘遍原野,这片土地的希望,就是我们青春奋斗的方向。”实践队队员杨宗烨分享道。

实践队现已整理形成相关调研报告,包含红色旅游融合、特色产业升级、科技小院建设等内容,将持续跟进推动成果落地。正如队员们所共同感悟的:“乡村振兴的答卷,要用脚底板写就,我们这代青年的笔,才刚蘸满乡土的墨。”(通讯员 王泱芸 李福东 何政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