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25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净土守粮安”实践团的13名师生,开启了为期25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他们深入江苏省13个设区市,走进田间地头,与种粮大户、农技人员、村干部面对面交流,实地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用青春视角探寻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深层联系。
田埂上的“课堂”:触摸高标准农田的“科技密码”
“这块田以前是‘望天收’,现在装了智能灌溉系统,手机一键操作就能浇水施肥,亩产比三年前提高了近200斤!”在盐城市新丰镇太兴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村支书陈雨指着田埂上的智能监测设备,向实践团成员展示农田的“智慧升级”。
实践团成员蹲在田埂边,仔细观察土壤墒情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记录灌溉沟渠的走向。“你看,这片田通过土地平整实现了‘小田改大田’,田块面积从原来的几分地扩大到现在的十几亩,大型收割机能直接开进田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农户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陈雨的这番话,让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能保障粮食安全,还能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账本里的“变化”: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这是2016年的账本,那时候这块地水稻亩产只有900斤,除去种子、化肥成本,每亩纯利润不足300元;建成高标准农田后,亩产涨到了1200斤,加上土地流转费上涨,每亩纯利润翻了一番还多。”在徐州市草桥镇房场村,种粮大户刘庆忠拿出厚厚的账本,给实践团成员算了一笔“丰收账”。
账本上的数字变化,印证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切实效益。实践团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发现,所调研的13个县(市)中,高标准农田的水稻平均亩产能稳定在1200斤以上,比普通农田高出约30%;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15%以上。“以前最怕汛期,一淹就是大半个月,现在排灌系统修好了,就算下暴雨也不用慌了。”刘庆忠的话,道出了众多农户的心声。
青春的“答卷”:把调研成果写在大地上
在与村民的访谈中,实践团还注意到一个暖心细节: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乡种地。“我儿子以前在城里打工,去年回来承包了200亩高标准农田。他说自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农娃,家乡农业农村现代化,他必须参与;现代化的农田,也得配上现代化的技术,像这些农业无人机,也就他们能熟练操作!”农户李庆笑着说。实践团成员、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学生秦铭阳深受触动:“这说明高标准农田不仅能产好粮,还能留住年轻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25天的调研中,实践团成员累计实地考察农田超3000亩,访谈农户190余人,收集有效问卷160余份,最终形成3份专题调研报告。调研发现,部分地区在高标准农田后期管护上存在不足,小农户参与程度较低。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提出“建立‘政府+合作社+农户’三方协同管护机制”“开设小农户专项技术培训课程”等一系列针对性建议。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高标准农田就是‘饭碗田’的根基。”实践团指导老师周霞表示,这次“三下乡”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读懂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深刻内涵,“未来,我们会继续跟踪调研,让更多青年学子走进乡村,用专业知识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