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讯(通讯员 邓嘉悦、陈燕宇、余秋艳)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婚俗改革与家庭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8月20日至24日,广西民族大学“红石榴”实践团赴柳州、南宁等多地开展实地调研。实践团深入婚姻登记机构、民族文化场馆、家事审判庭及婚俗现场,系统考察传统婚俗与现代婚姻制度的融合发展,探索新时代婚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
8月20日,实践团走进柳南区婚俗文化创意园。步入园区,“柳南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建筑色彩鲜明,“囍结良缘”字样与“海枯石烂”“天长地久”“流金岁月”涂鸦墙相映,传递对美好姻缘的深切祝愿,成为众多新人婚姻启程的浪漫见证。“柳车站”场景以铁轨、信号灯等元素复刻怀旧氛围。“幸福站”站牌连接“相恋站520” 与“相守站1314”,借数字浪漫隐喻爱情从初识至长守的历程,为婚恋文化添上浪漫注脚。
▲图为广西民族大学“红石榴”实践团成员在柳南区婚俗文化创意园参观
当日下午,实践团参观柳州市博物馆的“白云深处有人家——瓯骆后裔民族特色服饰展”。展厅静谧,侗族新娘嫁衣陈列其间,银饰璀璨,工艺繁复,运用錾刻、镂空、累丝等技法打造。银发簪、项圈、手镯等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侗族对子女婚姻的深厚祝福,寓意平安、家庭和睦与百年好合。实践团成员于此领略的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跨越世代的文化共鸣。
8月21日,实践团继续探寻之旅,抵达柳州之恋老物件工业博物馆。馆舍隐于旧式建筑中,复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婚俗场景,馆内陈列时代婚床、传统家具、红喜剪纸、勾纱冰箱等物件,细致重现当年新婚家庭生活图景。空间虽窄,岁月留痕显著,诉说着那个年代的喜庆、朴素与温情。实践团成员们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对婚姻的期许与家庭生活的温暖,从器物之“旧”中,读出了一代代人的情感延续。
▲图为广西民族大学“红石榴”实践团成员在柳州之恋老物件工业博物馆学习婚恋文化
随后,实践团走进柳州市鱼峰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分别参观中式与西式颁证厅。中式颁证厅以红金为主调,配以传统纹饰,彰显庄重典雅;西式厅则以花艺装点、简约风格营造浪漫氛围。通过此次参观,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不同风格婚恋文化在婚姻登记场景中的呈现,拓宽了对婚俗现代性与多样性的认知。
8月22日,实践团走进三江侗族博物馆,领略侗族独特的婚恋文化。博物馆内,传统婚房布置喜庆,张贴的“囍”字、精美的织物,洋溢着甜蜜氛围;古朴厨房还原生活场景,凸显婚后的质朴烟火气。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到,侗族“月地瓦”习俗趣味十足,青年男女通过一系列社交与劳动活动,在对歌、协作中增进感情,播撒爱情的种子。
转至程阳八寨,成员们开启了一场充满惊喜与收获的婚恋文化探索之旅。成员们漫步于程阳八寨,首先被具有独特建筑美学的同心桥所吸引。在桥上,爱情喊泉在为美好爱情欢歌;一条条红色飘带随风摇曳,上面写满了人们对婚姻的真挚祝愿,承载着无数对新人的甜蜜期许,也见证着过往行人对美满婚姻的向往。
实践团走进平岩村村委,与平岩村杨书记进行了深入交流。杨书记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侗族“行歌坐月”、“月也”、“坐妹”等传统社交形式在当下的实践情况,为实践团提供了真实而详尽的民族婚俗史实。此次程阳八寨之行,实践团成员深入学习侗族独特的婚恋习俗,感受到了传统婚俗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
▲图为广西民族大学“红石榴”实践团成员与平岩村书记交流侗族婚俗
探访家事法庭,感悟婚恋责任担当。8月23日,实践团至柳北区法院家事和少年审判庭进行实践交流。成员参观圆桌审判庭与家居式调解室,了解当前青年婚姻中常见问题,如家庭琐事与责任分配纠纷。该庭近年借助家事调查、心理疏导等方式成功调解多起案件,修复家庭关系。通过此行,实践团认识到婚姻除情感基础外,更需责任与理性支撑。
随后,实践团来到了柳北区滨江登记处。室外巨型玫瑰墙绚烂夺目,室内红毯、喜字与鲜花共构仪式场景,中式婚服陈列凸显传统韵味。登记处除提供常规服务外,亦开设婚姻课堂、集体颁证等活动,强调婚姻的责任与仪式感,倡导公众树立健康婚恋观念。
▲图为广西民族大学“红石榴”实践团成员在柳北区滨江登记处调研
长者圆梦婚礼,青年邂逅良缘。8月24日,实践团最后一站来到了南宁之夜“爱在良庆·‘厢’聚七夕”的活动现场,以礼仪、摄影、志愿者等身份参与其中。活动为中老年夫妇举办中式纪念婚礼,弥补往日遗憾;同时为单身青年提供交友平台,融合传统七夕文化与现代互动,助推良缘缔结。实践团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参与力量通过志愿服务,见证爱情坚守与婚姻价值,进一步理解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图为广西民族大学“红石榴”实践团成员协助良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南宁之夜开展“爱在良庆·‘厢’聚七夕”活动
通过此次调研,广西民族大学“红石榴”实践团在多元交融的文化场域中,深入把握婚俗背后的情感结构与文化逻辑。从侗族银饰的古老祈愿,到现代婚姻登记的法律承诺;从家事法庭的调解实践,到集体婚礼的温情场景,团队不仅了解到仪式形式的变迁,更体会到中华民族对婚姻家庭始终如一的珍视。此次跨越城乡的婚恋文化探寻表明:婚俗根脉既镌刻于传统纹样之间,也彰显于当代人对责任与爱情的坚守之中。这一切,共同汇成同一个愿景——愿天下有情人,既盟白首,亦践相守。(通讯员:邓嘉悦、陈燕宇、余秋艳 图片:余秋艳、陆锦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