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号召,深入践行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6月29日至7月2日安阳工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豫见安阳非遗光,纸韵灯笼映童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追寻非遗的脉络,通过与传承人访谈,学习纸扎灯笼制作,在安阳市文峰区组织文化课堂等形式,以安阳非遗纸扎灯笼为媒,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非遗传承的种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活动伊始,实践团队邀请安阳非遗纸扎灯笼传承人刘东升与实践团队进行深度访谈。“一张竹篾要削得匀,糊纸要绷得紧,灯笼才立得住、亮得久——这就像咱做人,得有骨有魂。”传承人刘东升指尖捻着细高粱杆,向团队成员讲述着这项技艺的门道。
图为传承人刘东升老师教授团队成员拓印年画图样
团队成员围坐倾听,从竹篾选材的讲究到糊纸配色的传统,从节庆灯笼的吉祥寓意到老安阳人“扎灯迎福”的民俗记忆,传承人的讲述让团队理解到纸扎灯笼既是手工艺品,更是地方历史与民俗的载体。“以前家家户户学扎灯,现在会这手艺的不多了,但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传,它就不会断。”刘东升老师的话,让团队成员读懂了非遗传承的重量。
访谈结束后,传承人讲述“非遗课堂”的教室变成了青年学子的“非遗工作室”。团队成员起初并不熟练,削制高粱杆时常常因为用力不当而断裂,糊纸时还会不小心扯破边角。反复练习后,团队成员逐渐掌握“稳、准、匀”的要领,最终完成首盏灯笼。光影透过宣纸的瞬间,团队切实体会到传统技艺中“匠心”在于每道工序的精细。团队成员孙梦微在采访中感慨:“原来每一盏灯笼里,都藏着匠人的耐心与敬畏。
图为团队成员在为灯笼图样绘色
带着亲手制作的灯笼和对技艺的理解,团队转身走向更广阔的传承场域——文峰区贝恩幼儿园的教室里,小营小学的课桌旁,小营社区、二十里铺村委会的活动中心内,处处响起孩子们的欢笑声。
活动现场,团队成员们变身“非遗魔法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安阳非遗纸扎灯笼的悠久历史与精妙制作工艺。同时,通过展示造型精美的纸扎灯笼成品,结合趣味盎然的故事与问答,将复杂的非遗技艺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的知识,让孩子们近距离领略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聂春燕为小学生们讲解非遗纸扎灯笼
为强化参与感,实践团队还特别准备了拓印有年画图案的灯笼纸和彩笔。在成员们的指导下,孩子们亲手为图案上色,自由发挥创意。触摸着灯笼柔韧的宣纸表面、细密的骨架结构,聆听着同学们讲解背后的工艺故事,许多孩子流露出新奇的神情。现场的互动拉近了孩子们与传统手工艺的心理距离,激发了其对非遗技艺的浓厚兴趣。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更探索出‘大学生+传承人+青少年’的非遗传承新模式,团队根据低龄段非遗教育方法论的空白创新性传递非遗,用实际行动,搭建起了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通讯员 张硕源 殷莉萍 丁添姿)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刘东升老师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