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23日讯(通讯员 李婕 朱咏娟)
7月4日至11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励行突击队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清远英德市大湾镇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产业调研、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等多维度实践,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一、产业振兴:科技助农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丰成种养合作社,青年学子化身“新农人”,参与开渠引水、除草护苗、桑叶采摘等农事劳动。合作社负责人伍金泉强调:“现代农业需科技赋能,更需脚踏实地。”实践期间,团队拍摄的《掌间非遗:大湾豆豉的老灶密码》、《竹影凝香:大湾腐竹的夜浮云纱》、《笋动大湾:从泥土到舌尖的匠心传承》、《灶间秘语:大湾小吃的烟火手礼》系列短视频,通过记录大湾豆豉、腐竹、酸笋等传统制作工艺,助力地方特色农产品推广,初步统计线上曝光量超1万次。

突击队队员们参与开渠引水、除草护苗实践

伍金泉向突击队队员讲解当地农作物种植情况
在三拱桥竹笋农场,队员们系统学习酸笋制作全流程,从原料筛选到入坛发酵,用镜头记录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这种“沉浸式”体验既加深了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也为地方特色产业提供了新媒体传播新思路。

突击队队员们跟随农户学习腌制酸笋
二、文化传承:非遗保护焕发时代光彩
在豆豉古法酿造坊和腐竹制作工坊,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传统技艺。豆豉技艺非遗传承人李飞龙坦言:“每一颗豆豉都承载着大湾人的乡愁记忆。”通过与非遗传承人深度交流,队员们提炼出”传统工艺现代化改造”方案,建议开发便携式包装、设计文创联名产品等,为非遗传承探索新路径。

突击队队员与大湾镇豆豉技艺非遗传承人李飞龙访谈

突击队队员向大湾镇腐竹工坊负责人李亚洲学习制作流程
三、红色传承:老党员寄语坚定理想信念
实践队与杨社朗、邓水带、叶厚祥三位老党员开展访谈。杨社朗老人感慨:“退休不是终点站,而是转乘站,我带着在岗时的那股较真劲儿,把社区当成新岗位,把惠及民生的事情的当成分内活。”邓水带分享创业经历时说:“只要肯奋斗,每个年龄都能创造价值。这些年我坚持诚信经营,热心服务邻里,就是希望能为年轻一代做个榜样。”叶厚祥作为老党员,他常和年轻同志交流:“党员必须先严于律己,才能以身作则。纪律不是束缚,而是让我们更坚定的基石。”这些朴实话语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杨社朗老同志和突击队队员们交流

邓水带老同志和突击队队员们交流

叶厚祥老同志和突击队队员们交流
四、青春建言:校地协作共绘振兴蓝图
在与谢阳清副镇长的专题座谈中,队员们提出“电商助农”“文旅IP打造”等12条建议。针对农产品销售难题,团队现场演示新媒体运营技巧;围绕文旅资源整合,提出“红色研学+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副镇长对突击队的扎实作风给予高度评价,并勉励道:“同学们在田间地头躬身求索的务实态度,正是青年服务乡村的应有担当。希望大家持续发挥才智,为大湾镇发展贡献青春方案!”

突击队与大湾镇政府就乡村振兴主题进行座谈
五、思政育人:田间地头绽放理想之花
实践队创新开展“移动思政课”,在田间地头开设“乡村振兴青年说”微论坛。指导老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思考“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队长林玉茵在总结中写道:“脚踩黄土方知责任重大,我们要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青年。”
突击队队员们合照
此次实践活动是青年学子与乡村振兴的深情对话。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三下乡”常态化,引导更多青年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增长本领、淬炼品格,以实际行动迎接新中国成立76周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