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佛山大学管理学院“浔禅·星颜”实践团:探寻禅茶真味,赓续六祖薪火

2025-08-20 00:24 来源:中教网  郑丹纯   阅读 5.8万
分享

中教网8月20日讯(通讯员 蔡诗珍高雨珊董璇 佛山大学“浔禅·星颜”实践团近日赴禅宗六祖惠能故里——广东省新兴县象窝山生态茶园,开展禅茶文化专题调研。在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乡新兴县,海拔860米的象窝山终年云雾缭绕,7000亩生态茶园如绿丝带缠绕山间。实践团成员通过历史文献、实物展陈与产业数据,系统考察了历史悠久的禅茶文化发展脉络,并深入调研现代茶产业创新发展模式。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

在禅茶博物馆内,实践团首先观察阅读了唐代鎏金茶具、《新兴县志》影印本等珍贵史料。县志中“县属山深林密,土颇宜茶”的记载,印证了当地自唐代以来的种茶传统。馆藏《六祖斫竹图》复刻品生动诠释了惠能“农禅并重”思想,为理解禅茶文化提供了重要思想线索。这些文物构建起完整的历史证据链。从唐代茶具到清代茶碾,实物遗存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证实了禅茶文化在本地的千年传承。展厅中央,等比复原的“知青茶场石屋”里,竹编茶篓、清代木茶碾等工具整齐排列,触摸竹编茶篓、清代木茶碾等工具,仿佛穿越到1956年——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扎根深山,引种云南大叶茶,将荒山垦作800亩茶园,通过泛黄照片在光影中流转,为现代象窝茶产业埋下最初的伏笔。

▲图为禅茶博物馆部分文物展示图片

沿着主展线深入,禅茶交融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墙上文字从禅宗印度传承讲起,经达摩祖师奠基、六祖惠能发扬,清晰勾勒出中国特色禅宗的形成脉络;唐宋元明清茶事展板依次排开,唐代茶事初兴、宋代点茶风尚、元代茶俗演变、明清茶叶贸易的图文,让成员们直观地看见禅茶随时代生长的模样。

▲图为禅茶博物馆部分茶文化历史展示图片

在制茶流程展区,茶叶加工的九道核心工序映入眼帘。“采青”的茶农弯腰选叶,“摇青”的师傅手法娴熟,“杀青”的铁锅冒着热气……“采青、晒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捡剔、毛茶、精制”九道工序的文字说明,让成员对茶叶“从鲜叶到成茶”的蜕变有了具象认知。“原来一片茶叶要经过这么多层工艺,才能到茶杯里。”成员们纷纷感慨道。“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的鎏金文字,让喧闹的展厅静了下来,成员们围站品读,沉浸在“禅茶一味”的意境里。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制茶流程展区

楼梯间,各种各样的制茶工具让成员们驻足观看,成员们俯身观察陈列的各种手炒机,感受传统“看青做青”技艺与现代标准化生产的交融,无不惊叹每一代茶文化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这些传统的制茶流程与当代标准化生产设备形成鲜明对比。传统“看青做青”技艺需要丰富经验,而现代标准化生产更注重科学参数,这种转变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走上二楼,知青劳动照片墙与“茶旅融合”沙盘形成鲜明对比。1956年的黑白照片里,知青们挥锄垦荒;2024年的规划图上,4000亩有机茶园、禅茶博物馆、生态温泉连成一片。“2007年翔顺集团接管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700户茶农变了样。”数据牌上清晰地标注着,“年产值超2000万元,年接待游客10万+,茶农年均增收2.2万元。”这些数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茶旅融合模式不仅传承了文化,更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走进象窝山禅茶博物馆,不仅让参观者深度了解禅茶文化从起源到发展、从技艺到精神的全维度内容,还通过红色历史篇章,体会到文化传承与革命精神的交织。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认真学习,相互交流感悟并且宣布将开展系列文化传播活动。拍好宣传视频——讲好“禅茶千年史”,把六祖故事、知青岁月、制茶技艺串起来;拍出“象窝山新貌”,让更多人知道这片山的故事;策划两场助农直播,推广象窝山茶叶产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禅茶文化。

离馆时,暮色漫过茶丛,成员们举着相机拍摄云雾中的茶山。“60年前知青用锄头开荒,现在青年用镜头传香。”成员们望着远处的采茶灯,禅茶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是镜头里的鲜活故事,是直播间里的烟火气。正如六祖所言“佛法在世间”,这场溯源之旅的终点,恰是青春传播禅茶的起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