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至8月20日,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微光实践团前往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维古乡西市窝村,开展了一场以“普通话推广+政策解码”为核心的实践活动。这支青年团队用 “调研 + 服务 + 宣讲” 的模式,将语言推广与乡村实际需求深度融合,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乡村与时代的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精准画像,锚定推普坐标
“如同给乡村修路需要先勘探地形,推普也要先摸清语言的地形”, 团队负责人在培训会的这句话让成员们意识到调研为推普工作精准 “画像”的重要性。黑水县维古乡西市窝村地势起伏较大,滑坡频发,劳动力外流现象较为明显,留守群体中老年人占比较高,他们长期使用母语或方言,语言习惯固化,致使普通话普及率较低。针对西市窝村50户居民的人口现状,实践团采用分层调研法,设计涵盖日常交流、生产劳动、对外沟通等场景的问卷,入户走访3个自然村落,回收有效样本 30 余份。与此同时,团队成员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深度访谈,与当地商铺店主、学龄儿童、及村民拉家常、聊生活,记录商铺名称、宣传标语等村庄公共空间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深入了解普通话使用情况和语言障碍问题,结合调研结果,分析形成《西市窝村语言使用情况与需求调查报告》。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进行访谈交流。 王丽萍 供图
调研发现,村民普通话流利程度和使用频率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得益于当地教育部门的不懈努力,18-30岁人群大多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能流利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且18岁以下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的频率较高。同时,报告也显示出村民在说普通话时存在“怕说错被笑话”和“不知道哪些场合该用”等心理壁垒。据此,团队成员不仅向村民宣讲推普意义,还专门编制了涵盖日常交流的指引图文,为“推普”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劳动融情,搭建沟通桥梁
在西市窝村村委员会前,成员们与村民一同清扫村道、拔除杂草,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解 “村容整洁对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提升意义”。 简单的藏语问候,团结协作的交流模式,为破除村民们的心理壁垒搭建桥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亲切地进行 “双语互动”,其乐融融。35 岁的村民三郎深有感触:“以前觉得说不说普通话无所谓,现在知道能帮咱把山货卖得更远。” 当最后一片杂草被清除,不仅村道焕然一新,村民对普通话的接纳度也悄然提升,实现了外在环境与内在认知的双重改善。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共同打扫道路。 胜小花 供图
政策搭桥,解码惠民载体
在维古乡西市窝村,实践团成员用“普通话+地方案例”的方式,生动讲解地方性政策,实现“推普”与“惠民”紧密结合。在走访黑水县维古乡西市窝村村民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语言的不统一是当前乡村发展和基层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基层的深度融入,充分发挥普通话在乡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实践团成员们提前整理村民迫切关心的有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的政策内容,结合实地村务公告栏等开展政策宣讲。
图为团队成员为村民一家进行制度讲解。 胜小花 供图
通过普通话的清晰表达,解码生硬的字符,让这些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文字真正深入民心,成为促进乡村和谐运转的 “内生”驱动力。“这个牌子在这好多年了,我们家小朋友有时候读给我们听,我们也听不懂什么意思,感谢你们来带我们了解这些!呷真切(谢谢)! ”在村民们肯定的话语中,成员们更加坚定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镜头里,青山下,鲜红的旗帜与村民和团队成员脸上洋溢着的笑容交相辉映。普通话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乡村对接时代的“通行证”。此次活动后,当地村民的普通话使用意愿明显提升,不少人表示会与孩子在学习方面多进行普通话交流沟通。
图为团队成员成员与部分村民合照留念。 胜小花 供图
以语言为桥,连接城乡、凝聚民心,四川农业大学微光实践团用“调研摸清需求、服务拉近距离、宣讲解决难题”的模式,助力普通话在乡村地区的普及推广,为乡村迈向现代化发展奉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李浕 毛小英 胜小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