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18日讯(通讯员:贾镒万 孙中庸 张博 毛雯淇 姜洋秀)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助力基层法治化建设,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清网明法”普法援助实践团于2025年暑期奔赴基层一线。团队以“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为特色,以江苏省徐州市、南通市各社区与学校为主要阵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并围绕法治文化宣传、校园法治普及、互联网法治教育等主题开展了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法律知识转化为乡土语言,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动能。
一、精准普法:校园起点,法治赋能
7月7日至7月21日,实践团队以南通海门实验中学为起点,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研等形式,详细摸排学校师生对网络暴力防治的认知盲区、青少年维权需求,针对学生群体结合《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安全法》设计专项课程,揭示网络暴力从“键盘侠”到“违法者”的演变轨迹,解决校园法治建设的重难点与疑难处。
“对学生来说精力是极其有限的,学生们之前一直认为维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于是当他们在学校或是网络上遇到困难总是忍受着,尽管老师与学校提供帮助但效果总是不够好,最终还是要依靠法律来解决困难。”在志愿队法治宣讲后一位老师感慨道。
十四天的汗水浸染,不仅切实普及了学生的法律运用知识,也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法治治理是基层发展的坚实根基,更看到了创新渠道为传统法治带来的新可能。
二、创新形式:普法援助,双轨并行
7月21日到8月10日,“清网明法”实践团队进一步深入基层课堂,走入广大社区实践,在徐州市铜山区与南通市海门区各基层社区奔走普及法律知识,将普法成果进一步在广大基层进行扩散,群众反响较好。
在充分发挥法学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团队始终立足于“普法”与“援助”双重轨道,坚持将法治宣讲与法律援助作为网络犯罪防治工作的一体两翼,实现预防与救济的无缝衔接:在法治宣讲活动中专门设置法律咨询环节,明确援助申请流程与渠道,让有需要的群众在接受普法教育的同时快速对接专业援助资源;同时在法律援助过程中,不仅提供指引与援助,还会结合具体案件为当事人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引导其从个案经历中提升法律意识。
这种“宣讲中嵌入援助入口、援助中融入普法内容”的模式,既扩大了普法覆盖面,又提高了援助精准度,形成“预防在前、救济在后、相互促进”的闭环体系。
三、长效赋能:校地共建,扎根基层
实践队与各个校方以及基层社区进行深入联系,建立长效治理平台,学校方面共建“校园网络法治观察点”,设立校园法治小委员,让学生切身走进法律维权的世界。在各个社区,建立每月“法律委员”培训制度、24小时网暴线索“云举报”通道,将法治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并进行定期回访巩固普法成效。
团队成员们表示:“我们不仅要送法入区,更要‘种法’于区,让法治成为社民的生活方式”。从法律条文到青春课堂,从虚拟空间到现实守护,“清网明法”实践队用专业力量撕开非法侵害的伪装,让法治成为青少年网络生活的“免疫系统”。这场跨越数字鸿沟的普法行动,不仅播撒了法治的种子,更构筑起拒绝校园非法侵害的青春堤坝,让“三下乡”法治实践更加贴近广大民众的生活实际。
四、结语
从课堂到社区,从法条到民生,“清网明法”普法实践团以青年之智解群众之惑,以法治之光映初心如磐。这场行走的“三下乡”—“法治公开课”不仅彰显了新时代法科学子的担当,更铺就了基层治理的法治底色。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延伸普法触角,让法治之花开在每一位基层民众的心田,这正是“法治中国青春行”的意义所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旭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