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安中医学子深入歙县古法油坊,探寻本草油脂现代化之路

2025-08-18 11:46 来源:中教网    阅读 449
16
分享

近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脉薪火实践团近二十名师生,迎着问政山的薄雾,踏着练江畔的青石板路,走进了歙县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古法木榨油坊,这是一次将中医药专业学识与古老非遗技艺深度对话的实践探索,旨在发掘传统油脂在药用与健康领域的现代价值。

图为“医”脉薪火实践团出发前在华佗像合影

专业准备:解码本草油用智慧

为这次特殊的“产业问诊”,团队做足了功课。行前,带队老师和队员们在实验室精心准备,通过观察山茶籽、紫苏籽、火麻仁等原料的性状与特性,结合《本草纲目》等典籍记载及歙县县志中关于油脂防疫的民间验方(如紫苏油调雄黄涂额防疫),为实地调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队员们携带的专业采样设备,承载着将古籍智慧与现代科学验证相结合的使命。

探秘古法:见证时光淬炼的生命原浆

在古朴的榨油工坊,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震撼人心的古法木榨技艺。长达二十米的巨大樟木榨槽前,工匠师傅喊着响亮的号子,操控沉重的撞锤,将千斤石楔楔入榨膛。随着石楔的深入,色泽清亮的山茶油缓缓渗出。木榨的过程,让实践队员们联想到中医“通络化瘀”的生命哲学。细心的队员还注意到油坊老师傅在作业区悬挂艾草束的传统做法,老师傅解释道:“榨油蒸汽易伤肺,艾草烟可化解湿浊,保护工匠健康。”这份源于生产实践的民间智慧,让学子们领悟到百姓生活中的中医。

图为木榨油坊师傅操控撞锤进行木榨操作

现代诠释:科技赋能,变废为宝

在弥漫着油香的碾房,服务队架起简易实验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新鲜榨取的油脂进行初步分析:显微镜下观察山茶油结晶形态,试纸检测油脂酸度等指标。最令人惊喜的发现出现在废料区。队员们对温热的茶麸(榨油后的残渣)产生了浓厚兴趣,凭借专业知识,他们立即联想到其作为药浴原料的价值。现场,同学们利用茶麸,辅以艾叶、老姜,配制了具有驱寒除湿功效的药浴包,并分装于环保纸袋中。实践队员们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让榨油产生的肥料变废为宝,赢得油榨坊管理人员的赞扬。

图为实践队员与木榨油坊厂长交流茶麸变废为宝事宜

成果与展望:古艺新辉,传承永续

调研尾声,一场别开生面的“本草油脂品鉴交流会”在油坊天井举行。学子们以医者的专业视角,细致品评了新榨取的七种油脂风味与特性。同学们分析山茶油性润入肺经,非常适合作为雾霾高发地区的日常保健用油。还有的同学关注火麻仁油,其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潜力巨大,可考虑开发为辅助降脂的保健产品。临别之际,服务队将精心编制的《古法油品药用价值指南》手绘本赠予油坊,手册中不仅梳理了各类油脂的本草功效与现代研究指向,还特别收录了利用茶麸制作药浴包等创新应用方案。油坊老师傅们手捧手册,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传承的接力:从守护到创新

离坊时细雨绵绵,服务队队长将油坊馈赠的、盛满新榨山茶油的竹节油瓶珍重收藏。回望烟雨笼罩中的百年油坊,那深沉有力的木榨声,已深深印刻在每位学子的心中,更化作了他们笔记本上充满使命感的记录——“守护非遗工艺,深挖本草精华,以现代科技赋能传统智慧,是新时代中医药人的责任。”

大巴启动,有队员回望,看见老掌柜郑重地在门楣上悬挂起一束青翠的艾草。这束艾草,既是油坊人对健康传统的坚守,更像是一份无声的托付与期盼——期盼着古老的智慧在年轻一代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匠心传承与创新接力。安徽中医药大学学子的此次歙县之行,不仅是一次成功的专业实践,更是在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为中医药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脉薪火实践团,通讯员 林峙豪、周承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