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行走中华·湾区深蓝“实践纪实:藏在钢铁与航迹里的答案

2025-08-17 23:51 来源:中教网  蒋鸣一   阅读 11.7万
分享

这个暑假,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行走中华·湾区深蓝”实践队来到广东——这片中国向海图强的最前沿阵地,探寻中国海洋事业的伟大发展历程。

从“钢铁印记”到“深蓝梦想”:黄埔文冲的梦想共筑之路

作为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凝聚了成千上万个人的心血。招聘主管赵李君带领队员们在厂区参观时说“梦想号不是一个人的功劳”,顺着他的手指方向看过去是一道道烈日下穿梭于钢筋铁骨间的忙碌身影。路灯上的十大优秀人物展牌在阳光下发亮,“梦想号” 总师的照片旁,记录着科研团队攻克技术难关的历程。

这里的每一寸钢铁,都镌刻着奋斗者的印记 —— 有人为了毫米级的焊缝精度,在 高温闷热的船舱里埋头苦干却毫无怨言;有人带着博士团队将老工匠的刷漆手艺编成机器人程序,让喷涂效率翻了十倍。无数个在车间里打磨细节的日夜,最终汇聚成通往深蓝的航迹。

“我们常说‘有为才有位’”, 赵主管的声音混着周围的嘈杂声响,“刚入职的学生画梯子都画不对,但跟着老师傅下到一线,就知道每个零件的脾气”。 看着展厅墙上总书记对 “梦想号” 的寄语,队员们意识到所谓 “强”,从来不是孤零零的一艘船,而是像军舰的技术反哺民船那样,让每个领域的努力都能彼此照亮。

孙彬书记分享的技术攻坚故事与人才培养理念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集体的力量从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无数微光的汇聚。就像远洋巨轮需要所有零件精密协同才能破浪前行,每个在岗位上全情投入的人,都是推动行业向海而行的有力船桨。

从“跟跑”到“领跑”:广船国际的深蓝进阶之路

如果说黄埔文冲是军民结合的典范,那广船国际便是将民用船产业开拓至极致的高端制造业先锋。踏入广船国际的展厅,仿佛置身于船舶的世界。各类产品模型错落有致,从极地科考船的破冰英姿到高端集装箱船的庞大身躯,每一款都展现着独特的设计与先进的技术。

2024年6月24日,“极地”号破冰科考船的正式命名交付见证了广船国际从“只做生产设计”到实现自主研发的重大跨越。“早年的船厂其实就是一个总装厂,不做初步设计……说白了就是只赚个加工费”组织人事部樊体健主任如是说,于是在经历多轮行业周期后,创新与改革逐渐成为广船国际发展的主旋律。

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船国际深谙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与多元性。广船国际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生产技术上,同时也体现在人力资源调度上,樊主任向我们介绍道“我们会时刻关注员工的个人发展,灵活进行岗位调动,以实现员工的多元化发展”。真正实现打破专业壁垒,面向市场需求,面向国家需要,面向海洋战略,做到“组织需要哪里,你就在哪里”。

从“深蓝重器”到“一线担当”:广州打捞局向海图强的时代答卷

广州打捞局的展厅里,参与各类工程项目的船只模型静静陈列,工作人员的介绍让实践队员对这些 “海上利器” 有了直观认识 —— 从打捞作业的专业船舶到服务军工的半潜船,每一艘都承载着特殊使命。作为亚洲首艘突破4000吨级的全回转起重船,“华天龙”号曾托起沉睡八百载的南宋沉船,让历史的尘埃在深蓝中重见天光;也曾缓缓擎起 “世越号”客轮那沉甸甸的哀恸,将凝固于波涛之下的悲剧归还给陆地的凝视。

“一线才是最好的课堂”,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22届校友何吉城结合自身经历向实践队员们分享了许多他投身实践积累的经验,“只有在项目现场,才能真正摸清每个环节的逻辑,这种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远比书本知识更鲜活。”他还补充道“外语是对接国际项目的钥匙,好身体是坚守一线的本钱”。态度端正是前提,注重细节是保障,持续学习是底气,要时刻体现哈工大人对“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校训的坚守与传承。

打捞局的工程项目成果在宣传片的画面中流转,那些由钢与铁构筑的海洋工程,解释着 “一线价值” 的深意:所谓担当,正是在一个个具体项目里,把技术落到实处,让蓝图变成现实。

从“启锚”到“领航”:中远海运特运的时代征程

来到中远海运特运的展厅,“光华号” 的模型静静伫立,仿佛一位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者。工作人员讲解道:“这是中远的第一条船,也是中国的第一条远洋客船,当年带着‘开辟航线’的使命出海,意义非凡。” 他指着旁边的全球航迹图,“现在的北极航线比传统路线省 10 天,区块链让单据流转从 3 天变 3 小时,这都是在‘光华号’精神的激励下不断取得的进步。”在这专属的空间里,每一个展品都显得格外有分量。队员们仔细观看着 “光华号” 的老照片和相关资料,感受着它所开启的中国远洋航运新篇章。

从当年的艰难启航,到如今在全球航运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 “光华号” 所代表的开拓精神,如今已在更多的船舶和航线中延续。所谓 “向海”,从来不是独自远航,而是像 “光华号” 那样,用勇气和智慧照亮更多连接世界的可能。

从黄埔文冲的集体协作,到广船国际的自主创新,到广州打捞局在各类工程项目中展现的担当,再到中远海运特运的全球视野,这些企业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 “向海图强” 的内涵。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伟大进阶之路,每一步都离不开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向海图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人用实干、创新和担当书写的精彩篇章,是中国海洋事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作为肩负时代重任的哈工大人,更应以校训为锚,以梦想为帆——以“规格严格”铸就深蓝重器之魂,以“功夫到家”淬炼一线担当之力。将个人奋斗融入海洋强国建设的壮阔航程,在劈波斩浪中刻下毫米级的精度,于深海探秘中铸就万吨级的担当。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航道上,留下哈工大船舶人踏实的印记。

(通讯员:蒋鸣一 黄翱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