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探寻耀瓷古韵·传承千年匠心 ——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青火传薪行,瓷韵耀新光”实践团队助力耀州瓷千年窑火焕发新生机

2025-08-09 12:16 来源:中教网  宋东东   阅读 8.0千
262
分享

为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青火传薪行,瓷韵耀新光”实践团队一行9名师生,赴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开展了为期十余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入耀瓷文化腹地,通过实地探访、学习体验与传承人对话,亲身感受耀州瓷的历史底蕴与当代发展。

抵达耀州后,团队首站前往被誉为“东方古瓷镇活化石”的陈炉古镇。窑洞层层叠叠,瓷片铺就的街巷在阳光下闪烁着斑斓的光,蕴藏着“炉火千年不熄”的传奇。学生们参观当地窑工作坊,观察拉坯、刻花等传统制瓷工序,直观感受古镇浓郁的陶瓷文化氛围和千年不熄的窑火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在陈炉古镇合照

在铜川博物馆,团队成员系统观摩了耀州瓷的历史演变,重点了解了唐代浑厚风格与宋代雅致刻花技艺的特点,对国宝级文物青釉刻花倒装壶的精妙设计印象深刻。通过窑炉遗迹和出土瓷片,了解耀州瓷从实用器向艺术品的发展历程及其辉煌历史。站在“十里窑场”的遗迹前,队员们仿佛看见千年前窑工挥汗的身影;而展示区里的工序流程图,更让千年技艺变得触手可及。

图为指导老师给团队成员讲解耀州瓷制作流程

唐宋耀瓷产业园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孟树峰大师捏着泥坯,指尖在刻花上轻轻划过:“下刀要稳、准、狠,刀锋带劲,线条才活,这是六十年磨出的手感。”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实践,尝试拉坯、捏塑等基础工序。在反复尝试与失败中,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制瓷技艺的严谨与不易,对“匠心”二字有了切身体会。

图为国家非遗传承人孟树锋大师正在刻花

团队拜访了非遗传承人黄文坚。年过六旬的他摩挲着老窑炉,眼里的光比窑火还要亮:“当初学手艺只为糊口,没想到一烧就是一辈子。”黄师傅分享了他与耀州瓷相伴一生的经历,从最初的谋生技艺到如今的文化坚守。他强调,年轻人学习制瓷技艺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持之以恒地动手实践。他娴熟的拉坯技艺和真挚的传承信念,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为非遗传承人黄文坚指导团队成员拉坯

在陈炉古镇,团队偶遇了同样进行社会实践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团队及外国友人。双方学生共同探访瓷片街巷,交流心得,并与当地匠人互动,在文化共鸣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图为团队成员和西安电子科大学团队的外国友人合影

队长表示:“这十天,我们从历史遗存走到当代工坊,从参观学习到动手实践,不仅了解了耀州瓷的形态,更深刻理解了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工匠精神。”此次实践活动,使学生们超越了简单的“参观者”身份,成为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者和积极传播者。
   活动结束返程时,学生们带回的不仅是一件件耀瓷纪念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认知与传承责任。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学子们表示期待通过自身的实践与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耀州瓷,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