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北京师范大学“望齐鲁烽火·忆抗战精神”暑期实践队山东行: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精神血脉

2025-08-08 10:34 来源:中教网  吴梓煜   阅读 1.0万
348
分享

中教网8月8日讯(通讯员 吴梓煜) 2020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等精神元素,依然是当代青年必须学习和践行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是当代中国青年应有使命与必然责任。

盛夏七月,为了深入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历史,更好把握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望齐鲁烽火·忆抗战精神”社会实践队赴山东开展红色寻访活动,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实践队一行先后前往淄博、枣庄、滕州、沂南等地,拜访了老战士孙广瑞、王辉香、王祥东,以及“沂蒙精神”传承人于红梅老师,聆听他们的峥嵘岁月,感受革命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与“沂蒙精神”传承人于红梅老师

01 聆听先辈历程 感悟红色精神

在淄博周村,实践队成员们与周村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一起看望从抗战时期走来的全国“最美志愿者”、老战士孙广瑞。93岁高龄的孙老虽已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身着整洁军装,胸前勋章熠熠生辉,向实践团成员深情讲述抗美援朝烽火岁月,并赠书寄语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

孙老虽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向队员们深情讲述了自己从人生的经历,向实践队员讲述战争中的惨烈场景,以及战友情谊的珍贵。战场的硝烟散去,孙老的故事却并未结束。他叙述了自己归国后的经历。从战场归来,他深知建设祖国同样需要奋斗,便毅然投身于另一条“战线”——文化教育工作。他拿起的不再是钢枪,而是纸笔,肩负起用知识启迪民智、用文化凝聚力量的重任。无论是扫除文盲的艰辛,还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热忱,孙老都以当年在战场上保家卫国的赤诚之心,在和平建设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这段经历,生动诠释了革命军人“脱下军装仍是兵,建设祖国立新功”的崇高境界,也展现了抗美援朝精神在和平年代的延续与升华。

临别时,实践团向孙老敬赠北京师范大学纪念文创,孙老也向实践团赠送书籍《老兵情》,并写下寄语:“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希望。”书页翻动间,他轻轻抚摸书封,目光如炬,一字一句嘱托:“孩子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责任都在你们的肩上,不要怕困难,要听党话、跟党走,要好好学习,增长才干!”

▲图为实践队员与全国“最美志愿者”、老战士孙广瑞老人的合影

02 双线实践并进 探寻先烈故事

枣庄之行,实践队兵分两路,分别前往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人民英雄纪念公园和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参观并拍摄微课视频。在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通过馆内详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和生动的场景复原,深入了解了铁道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抗日烽火中扒火车、炸桥梁、截物资,英勇抗击日寇的光辉历史,深刻感悟了“赤诚报国、不怕牺牲、机智灵活、勇于亮剑”的铁道游击队精神。队员们结合专业所学,精心选取场景与展品,进行了主题微课的现场拍摄录制,力求将这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生动呈现。随后,分队成员前往枣庄人民英雄纪念公园进行参观凭吊,队员们瞻仰纪念碑,缅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著名战役遗址,台儿庄大战所展现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深深震撼了每一位队员。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分队成员认真聆听讲解,观看历史影像与实物,详细记录战役经过与英雄事迹,并围绕战役的历史意义、民族精神内核等核心内容,高质量完成了现场微课素材的拍摄工作。在硝烟散尽的古战场上,队员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与民族复兴的艰巨使命。

队员们通过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了铁道游击队英勇抗敌的光辉历史和台儿庄大战的壮烈场面,并进行了分别拍摄了有关“台儿庄大战”和“铁道游击队”主题的微课的拍摄录制,以实践队员自己的努力传播中国人民在山东地区的抗战历程,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做出自己的贡献。

▲图为实践队员在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拍摄微课视频

 

03倾听红色故事 传承革命精神

硝烟虽已远去,精神永放光芒。继枣庄市红色微课拍摄活动后,队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专程前往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羊庄镇,拜访了小赵前村和后石湾村的两位生于抗战时期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王辉香老战士王祥东,聆听亲历者的烽火记忆,开展珍贵的口述史采集工作,上了一堂无比生动的爱国主义“思政课”。

老战士王辉香虽年事已高,但忆及峥嵘岁月,眼神依然坚毅。他深情讲述历经抗日战争后,响应祖国号召、毅然奔赴朝鲜战场的决心,以及作为复员军人始终心系家国的情怀。队员们认真聆听,为王老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所展现出的忠诚与担当深深动容。

王祥东老人则详细回忆了他不平凡的战斗历程,将队员们带回了那个保家卫国、气壮山河的年代。在战争中王老不仅往前线运送军需物资,保障了战斗的生命线,更多次参与攻坚战,在枪林弹雨中与战友并肩冲锋,机智勇敢地与敌军周旋的经历,以及关键时刻掩护战友撤退的感人故事。无论任务多么艰巨危险,他和战友们都及时响应上级命令,确保完成各项战斗任务。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王辉香、王祥东两位老战士讲述战争故事

04 追忆沂蒙故事 体悟军民情深

盛夏的沂蒙大地,草木葱茏,处处涌动着红色的记忆。在沂南,实践队成员们专访了“沂蒙精神”传承人于红梅老师,聆听了她饱含深情的讲述。作为“沂蒙红嫂”的后代和沂蒙精神的坚定传播者,于红梅老师结合自身家族经历和多年研究,生动阐释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核心内涵。

访谈中,于老师深情回顾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感人事迹。她讲述了以自己亲奶奶“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祖秀莲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如何在党的领导下,无私无畏、倾尽所有支援革命军队,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军民鱼水情的壮丽篇章。于老师特别强调,沂蒙精神是党和人民双向奔赴、共同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核心在于“人民坚定跟党走,党一心为人民”。

于老师深情阐释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核心内涵,并分享了沂蒙红嫂的无私奉献精神。她表示,传承沂蒙精神是她的责任和使命,希望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感悟这种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于爱梅老师讲述“红嫂故事”

通过此次红色寻访活动,实践队成员们近距离触摸了历史的温度,深刻体悟了伟大抗战精神、沂蒙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决心将这份感动与思考带回校园,转化为勤奋学习、矢志报国的强大动力,用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