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青春“三下乡”|触摸千年窑火根脉,燃续青春文化薪火——湖南工商大学“窑”遥领先实践团铜官窑遗址实践纪实

2025-08-01 14:41 来源:中教网  罗怡婷 陈紫涵   阅读 9.0千
294
分享

中教网8月1日讯(通讯员 陈紫涵 罗怡婷)夏阳灼灼,湘江之滨的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来了一群探寻千年窑火秘密的青春身影。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窑”遥领先实践团的学子们,怀揣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虔诚敬意,深入这片承载着盛唐气象与湖湘智慧的核心腹地——陈家坪遗址与谭家坡遗址。他们以脚步丈量文明深度,以心灵触碰历史脉动,在裸露的窑床、沉睡的瓷片与静默的作坊基址间,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深刻对话,探寻文化根脉,叩问青春担当。

凝望:黄土之下,智慧星河璀璨

踏入遗址,时光仿佛在眼前层层剥落。

谭家坡龙窑:大地上的不朽诗行: 一条长达78.8米的“巨龙”——谭家坡龙窑,依山势蜿蜒蛰伏。它并非冰冷的废墟,而是一部凝固的史诗。那精准计算的12度倾斜坡度,那火膛、窑室、烟囱浑然天成的结构,是千年前无名匠师对火焰流淌轨迹与泥土蜕变法则的至高领悟。实践团成员们屏息凝神,指尖轻抚着被岁月磨砺得冰凉而粗粝的窑砖。目光所及,窑壁上斑驳的支钉遗痕,宛如历史的密码,刹那间,耳畔仿佛响起了千年之前窑火轰鸣、瓷器在烈焰中涅槃重生的壮烈交响。

(图1:团队成员向颂月摄 - 实践团成员凝视谭家坡龙窑窑壁支钉遗痕)

陈家坪作坊:盛唐“陶都”的立体画卷: 移步陈家坪,盛唐时期陶瓷工业的繁荣图景在眼前徐徐铺展。星罗棋布的淘洗池沉淀着时光,拉坯坊的基址勾勒出匠人躬身劳作的轮廓,静默的釉缸仿佛还氤氲着彩釉的芬芳。那深陷地下的陶车坑,是轮盘飞转、泥胚成型的原点;那沉静的碾泥池,无声诉说着泥土从粗粝到温驯的蜕变历程。熹微晨光中,这些静默的基址低吟着泥土塑形、釉色生辉的古老韵律。遗址之上,一座木质廊桥轻盈跨越古今,新与旧在此刻交织,历史跳动的脉搏,清晰地传递到每一位年轻学子的掌心。

(图2:团队成员周佳欣摄 - 实践团成员考察陈家坪作坊遗址陶车坑与釉缸基址)

聆听:银发絮语,窑火传承的温度

最动人的相遇,往往在不经意的转角。

在龙窑遗址斑驳的窑壁旁,两位白发苍苍的长者,成为实践团此行最珍贵的“活态教材”。她们布满岁月沟壑与生活印记的手掌,温柔地抚摸着同样沧桑的窑壁,动作轻柔,仿佛触碰着易碎的时光。

(图3:团队成员谭沐阳摄 - 实践团成员专注聆听当地长者讲述铜官窑往事)

她们的存在,让厚重的历史拥有了可感的体温、亲切的面容和泥土般质朴的情感。这无声的诉说,深深烙印在队员们心中,鲜活地诠释着:真正的文化传承,根植于乡土,流淌于血脉,存在于这最平凡却最动人的守望之中。

叩问:薪火相传,青春肩头的重量

(图4:团队成员周佳欣摄 - 实践团成员考模仿匠人劳作场景)

这是一次直抵灵魂的叩问,一次关于文化根脉与青春使命的精神寻根:

蹲下身,拾起一片散落的古瓷残片,指尖传来的是穿越千年的冰凉,心中涌起的却是滚烫的崇敬。冰冷的遗迹之下,是中华文明如湘江水般奔腾不息的生命力。每一片看似平凡的瓷片,都凝聚着泥土的坚韧与火焰的淬炼;每一块沉默的窑砖,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先民们以智慧、汗水乃至生命铸就的辉煌。

龙窑结构的精妙、釉色配方的繁复、成型技艺的精湛……无不彰显着古人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洞察与顺应,对技艺境界近乎苛刻的极致追求。这份精益求精、心手合一的“工匠精神”,它提醒着,真正的卓越源于对每一个细节的敬畏与雕琢。

长者们布满皱纹却饱含深情的眼眸,遗址区亘古不变的沉默守护,都在向青春一代发出无声却振聋发聩的召唤:当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仅是辉煌历史的见证者,更肩负着守护者与新时代文化“燃灯人”的重任,要让这份古老的智慧之火,永不熄灭。

总结:续焰·启新,青春步履永不停

铜官窑,这曾以“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的盛景照亮盛唐,以“黑石号”沉船见证远播世界辉煌的千年窑火,如今作为无价的历史丰碑与文明密码,静卧于郁郁葱葱的山林之间。然而,它的价值远不止于过往的荣光,更蕴藏着启迪当下、照亮未来的磅礴能量。

湖南工商大学“窑”遥领先实践团此行,循着古窑斑驳的烟火遗痕,以青春的脚步虔诚地丈量着文明的深度,用年轻而敏感的心灵,努力解码着唐风瓷韵的奥秘。

站在千年窑火曾经熊熊燃烧的起点,回望历史长河,眺望未来征途,实践团成员们心中升腾起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守护这份穿越时空馈赠的遗产,是对先辈智慧最基本的致敬;而如何让这古老的窑火在新时代重燃创新的光芒,赋予其契合当代语境的生命力,则是时代赋予一代青年的核心命题!

指间流沙,带不走文明的厚重积淀;窑火虽已沉睡,却点燃了青春胸中不灭的担当之火。守护根脉,实践团初心如磐;创新传承,实践团步履不停!“窑”望未来,青春当“燃”!

(图5:团队成员向颂月摄 - 实践团全体成员在遗址前庄严合影,展现青春担当)

撰文 | 陈紫涵

图片 | 周佳欣 向颂月 谭沐阳

审核 | 王敬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