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筑梦同心”社会实践队走进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以推广普通话为抓手,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将语言赋能与乡村文旅、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力。
聚焦职业需求,为乡村发展“强技能”
港中坪村近年来新农人队伍不断壮大,电商直播、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普通话成为从业者拓展市场、对接资源的关键工具。实践队紧扣这一需求,为新农人、电商直播从业者、商户等群体量身定制普通话课程。志愿者结合农业技术术语、直播话术、商务沟通场景,通过发音纠正、词汇拓展等方式,帮助村民攻克“乡音壁垒”。种粮大户戴叔叔坦言,过去因普通话不标准,在电商平台介绍产品时常被误解,经过培训后,直播时的沟通效率明显提升,订单量也有了增长。实践队的教学不仅提升了村民的职业沟通能力,更让他们意识到,流利的普通话能为乡村文旅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图为志愿者为港中坪村商户推广普通话
联动产销场景,让文化经济“双开花”
为让普通话推广与乡村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实践队在港中坪村设立非遗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展销区,打造“语言+经济+文化”的融合平台。展销区里,蓝印花布、竹编等非遗手工艺品与鸡蛋、茶叶等特色农产品整齐陈列,志愿者们用标准的普通话向来往游客介绍产品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品质特点,生动的讲解让游客对港中坪村的文化底蕴和生态优势有了更深了解。同时,志愿者们耐心引导摊主使用普通话与游客交流,从简单的“您好”“这个产品的价格是……”到详细介绍产品优势,摊主们在实践中逐渐克服语言障碍,不少人从起初的羞涩拘谨变得从容自信。这种“实践式学语”不仅促进了非遗文化和特色农产品的传播,更推动了乡村经济与外界的联动,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收益的双向提升。
▲图为志愿者用普通话为游客介绍农产品
创新教学模式,让语言学习“全覆盖”
乡村普通话推广需兼顾不同年龄群体的学习特点,实践队为此设计了分层分类的教学方案。针对中老年村民,实践队开展“普通话学习”APP专项培训,采用“一对一”或“小组互助”模式,志愿者手把手教大家操作拼音查询、发音测评、课文跟读等功能。65岁的张奶奶过去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如今能熟练通过APP跟读课文,还会用拼音查询不认识的字。“现在跟城里的孙子视频,能说几句标准的普通话了,孩子特别开心。”王大爷的笑容里满是成就感。
▲图为志愿者们为老年人开展”普通话学习“APP培训
对于青少年群体,实践队则推出“APP闯关挑战”,设置每日发音练习、词汇积累、情景对话等关卡,完成任务即可解锁“拼音小能手”“发音小标兵”等趣味勋章。这一寓教于乐的模式迅速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大家主动组队比拼闯关进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普通话水平。志愿者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青少年的语言习惯,让他们成为乡村推广普通话的“小小宣传员”。
此次“筑梦同心”社会实践队的普通话推广活动,不仅是一次语言知识的普及,更是一场精准对接乡村需求的服务实践。从职业技能提升到产销场景联动,从老年群体到青少年,实践队用专业与耐心搭建起语言沟通的桥梁,让普通话成为港中坪村连接外界的“通行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语言赋能的强劲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