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诵经典·辩古今·悟坚持 —— 广东二师“守住星光”国学教育实践团《论语》课堂第二日精彩继续

2025-08-01 13:42 来源:中教网  广东二师“守住星光”国学教育实践团   阅读 7.4千
238
分享

中教网81日讯(通讯员 王思婷、罗丽珊、陈琦)七月流火,书声琅琅。近日,在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新圩镇中心小学的课堂上,广东二师“守住星光”国学教育实践团成员余剑汇以一堂生动的《论语》主题课,为该校三至五年级的30名学生架起连接千年智慧的桥梁。本次课程以“时间与坚持”为核心,通过经典解读、古今映照与思维碰撞,在学生心中悄然播下文化自觉的种子。

▲图为正式上课前老师介绍课程内容

经典新解,叩问时光真谛

课堂开始,实践团成员余剑汇从《论语·子罕》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深沉喟叹切入,通过引导学生凝视“时间如流水”的意象,思考其奔腾不息的特质。当学生畅想“若有时间机器想改变什么”,经典穿越时空的警示力量汩汩流淌 —— 珍惜当下,方为不负光阴。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更让学生体会到从文人风骨中延展出在时间洪流中安顿心灵的东方智慧。

▲图为学生专心听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以松柏喻坚韧的箴言,在当代语境中迸发新意。余老师以华为突破技术重围的壮举为镜,诠释松柏精神如何在芯片研发、5G标准攻坚等现代科技战场中淬炼成钢,让传统哲思在时代脉搏中铿锵回响。

思辨交锋,激活经典生命力

课堂的思辨环节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论语》知识是否老套?今天我们是否还需学习?”一场关于经典当代价值的“唇枪舌剑“在教室热烈上演。在“伦理观念是否过时”的激辩中,剥开经典内核蕴含的永恒价值。

▲图为学生分享个人观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由攻辩”形式展开辩论。正方从“因材施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出发,论证经典的普适性;反方则聚焦“科技时代的新伦理”,提出“AI时代是否需要改写‘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犀利问题,甚至用“短视频能否替代经典阅读”引发全场思考。

辩论中不乏精彩时刻,当反方以“手机查资料比背书快”质疑时,正方机敏回应:“但《论语》教会我们‘温故而知新’,查完资料不思考,就像只吃米饭不嚼!”

▲图为学生积极举手分享观点

实践团成员在旁适时点拨,指出反驳要抓对方逻辑漏洞,帮助学生进行辩论,他的话语给这场辩论赛添加燃料,使得辩论氛围达到了顶峰。

这场精心设计的课堂小辩论,远非胜负之争。当学生为了一个两千多年前的观点据理力争、寻找其在今日的映射时,《论语》已不再是沉睡的典籍,而是化作了激活思维、启迪现实的活水源头。辩论的硝烟散去,留在学生心中的,是对经典更立体的认知。这场辩论蕴含的是能穿越时空、与当代青年对话的永恒智慧火花。

▲图为课堂小辩论奖品颁发合照

薪火相传,星光守护进行时

课程尾声,抄诵名句的作业布置与《典籍里的中国·论语》的影像推荐,将课堂延伸至更广阔的学习场域。实践团以经典为舟,不仅让学生领略了《论语》在伦理、教育、社会治理等维度雕刻的文明印记,更通过思辨交锋锤炼其表达能力,在古今对话中培育文化自信的根系。

▲图为学生认真记录课堂笔记

当童声齐诵的“逝者如斯夫”在阳西的夏风中荡开涟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星光,正由这群青年守护者稳稳传递。这束光,照亮的不只是乡村课堂,更是文化传承的崭新路径。

一堂《论语》课,在阳西夏日里播撒文化星光。从解读 "逝者如斯" 的时光哲思,到辩论经典的当代价值,再到延伸课外的薪火相传,实践团以古今对话为桥,让千年智慧照进乡村课堂。童声里的文化传诵,青年手中的传承接力,不仅勾勒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图景,更照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之路。

撰文丨王思婷 罗丽珊 陈琦

图片丨黄玉婷 郑锦雄 邓嘉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