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智慧照进当下,提高青年传承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2025年7月1日至7月30日,江苏科技大学粮食学院“穗语探微”实践团前往镇江、徐州、扬州、杭州、武汉、宁夏等地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以博物馆为基,焕活粮食文化根脉与新生,铸造粮食文化自信之脊梁。
“穗语探微”实践团21位同学一同踏入镇江博物馆内,时光仿佛在此沉淀。青铜器携着岁月的痕迹,以古朴庄重的气质勾勒出历史轮廓;陶瓷带着温润的光泽,将千百年的匠心与情思静静安放。队员们在流淌的文化气韵中与历史相遇。李开心同学感慨:“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在滋养我们的灵魂,我们也了解到原来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如此久远的时代。”镇江博物馆,正以其独特魅力,成为人们寻求文化慰藉、滋养精神的栖息地。
图为 “穗语探微”实践团成员于镇江博物馆合照
队员们随后各自前往其他地方的博物馆进行调研。宁夏博物馆中,队员看见了西夏壁画中的牛耕图,它描绘了西夏劳动人民用“二牛抬杠”方式耕作的场景,这种牛耕方式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保障,体现了牛耕在西夏农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宁夏的特色美食也与粮食密切相关,如油香、盖碗茶等。这些美食不仅体现了宁夏的饮食文化特色,也反映了粮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图为 宁夏博物馆展出壁画
图为 宁夏博物馆西夏壁画“牛耕图”
图为 宁夏博物馆“二牛抬杠”耕作壁画
图为 宁夏博物馆展出特色美食
湖北省博物馆中,楚墓出土的植物残骸涵盖稻、粟、麦等多种作物遗存。这些历经千年的植物遗存,不仅是古代农业发展的实物见证,更勾勒出楚地粮食文化的鲜活图景。它们承载着先民对土地的敬畏与耕耘智慧,映照着楚地农耕文明中“民以食为天”的朴素理念,让后人得以透过这些植物残骸,深刻感受到粮食文化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根基性意义。
图为 湖北省博物馆外景
图为 楚墓出土植物残骸文物
此外,队员们还前往了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杭州良渚博物院以及徐州楚王陵博物馆开展调研活动。参观扬州大运河博物馆,能领略古代漕运储粮体系,见证粮食转运的辉煌;杭州良渚博物院展现了良渚先民成熟的稻作文明,从种植到仓储,稻米才是文明的根基。徐州楚王陵博物馆则通过出土谷物及相关明器,反映汉代当地发达的庄园农业经济。这三处博物馆分别从运输、种植、存储等方面,展现出我国粮食文化的深厚多元。
图为 良渚博物院石碑
图为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展出的舂具、陶壶等
图为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展出器皿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从各地博物馆的文物中,触摸到粮食文化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深厚根基。从西夏牛耕智慧到楚地作物遗存,从特色美食到古老文物,每一处印记都让大家真切体会到粮食既是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石,更是文化传承的精神纽带,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守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行动力。
撰稿|王思远
图片|王思远 吴嘉丽 董傲然 索菲亚 贡雅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