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北京科技大学澧泉科技之安韵社会调查实践团前往安吉县黄杜村,这个曾以竹为生的浙北山村,如今因"安吉白茶"的名号实现华丽转身——全村白茶种植面积5万余亩,年产值突破4亿元,带动周边形成产业集群,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证明。
▲图为实践队员在黄杜村村委会和村干部合影
非遗技艺:千年茶香淬炼匠心
在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涛的手工制茶坊,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在上演。200℃的铁锅内,嫩芽在张涛掌间翻飞,“杀青时手掌就是温度计,差一点茶韵就变。"经数道工序淬炼的茶叶,最终蜷曲成优美的形状。审评室里,张涛老师变身 “白茶考官”。样茶一字排开,他取茶、投杯、注水,动作利落得像个茶道侠客。他向实践队成员讲解了辨别茶的醇度,厚度,持久度,从外形到内质,细致的道出藏在茶香里的非遗之韵。
▲图为非遗传承人张涛老师示范手工制茶
村馆藏史 见证黄杜白茶发展历程
接着,实践队探访了村史馆,馆内历史气息浓厚。墙上老照片记录着村民因茶产业从贫到富的过往。早期茶园虽规模不大,却透着踏实劲儿。村干部钱老师介绍,黄杜村1978年开始引种白茶,起初仅小范围试种,经不断摸索适宜种植方法,才逐步发展至如今规模。展柜中陈列的当年采茶篓、炒茶工具虽已陈旧,却直观展现出黄杜村与白茶的深厚渊源,成为历史的鲜活见证。
▲图为实践队员在钱老师讲解下参观村史馆
茶田揽胜 有机种植绘就生态画卷
从村史馆移步观景台,一路茶香萦绕。实践队登台远眺,大片茶田顺着山势层层铺展,行列整齐如绿毯延展,与远处白墙黛瓦的村庄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清新雅致的田园图景。当地居民介绍,当地白茶以鲜明特征闻名:芽头饱满圆润,周身覆着细密绒毛,叶边泛着独特的白玉色泽,成为辨识安吉白茶的显著标志。为保障茶叶品质,茶园全面推行有机种植模式,全程摒弃化肥与农药,坚持人工除草从种植源头筑牢品质根基。
▲图为实践队员在观景台石碑处的合影
产业兴村 白茶引领乡村发展新局
下午,实践队员与钱老师开展访谈。谈及白茶产业发展时,她表示,这株“金叶子”彻底改变了村庄面貌。据其介绍,在白茶产业崛起前,黄杜村经济基础薄弱,年轻劳动力多选择外出务工谋生。随着白茶种植规模扩大、产业链不断完善,村民收入持续增长,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投身民宿经营、茶叶电商等关联领域。为拓宽增收渠道,村里积极探索“茶旅融合”路径,推出采茶体验、手工炒茶、农家美食品鉴等特色项目,让游客深度感受茶文化魅力,以茶为媒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良性循环。
▲图为实践队员在黄杜村村委会采访村干部
茶博藏韵 文化赋能白茶产业升级
最后,实践团一行前往溪龙仙子茶博馆探访。在讲解员朱莉的引导下,实践团深入了解溪龙仙子品牌的发展历程、白茶种植生长特性、传统制茶工艺展示及茶文化演变脉络。通过实地探访,成员们亲身感受白茶背后凝结的农耕智慧与匠人精神,更对黄杜村“捐苗扶贫”行动中彰显的社会责任有了直观认识。此次探访让众人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增收致富,更包含文化传承的延续与价值理念的输出。
站在观景台俯瞰,茶海如碧浪般起伏,采茶工的身影点缀其间。这片承载着非遗智慧与生态哲思的绿叶,正续写着"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的新故事。这次探访黄杜村之旅,实践队成员了解到了“安吉白茶”是如何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也了解了黄杜村依托万亩茶园发展乡村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并实现党建飘“红”、产业透“绿”、百姓增“金”、民生添“彩”的发展路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