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山歌乡韵织新锦,薪火绵延映华年 ——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赴河池市开展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

2025-07-30 22:18 来源:中教网    阅读 1.7千
57
分享

7月14日至17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歌乡韵织新锦,薪火绵延映华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河池市宜州区,以“文化基因解码”与“传统产业焕新”为双主线,在四天的实践中循着山歌韵律、红色足迹、产业脉络与治理智慧,探寻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融合之道。

山歌入画,桑蚕织锦——文化与产业的初遇

实践团首站抵达刘三姐研学小镇,沉浸式感受山歌文化的当代活力。通过与小镇运营团队的详细交流及实地走访,实践团深入解析了其独特的发展路径:以“刘三姐山歌”这一国家级非遗IP为原点,依托研学流量带动周边旅游产业、特色餐饮等关联产业的增值,最终形成“山歌IP—研学场景—产业增值”的完整闭环发展模式。这种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深度耦合的模式,不仅让山歌乡韵在新时代有了具象化的呈现载体,更推动传统文化从符号性存在转化为具有持续造血能力的经济社会资源,真正实现了在创新传承中绽放新光彩。​

参观刘三姐研学小镇

实践团走进智慧桑蚕基地,探寻传统产业的创新密码。从蚕种培育的精细化流程到环境调控的智慧技术,成员们看到科技如何精准提升蚕茧产量与品质;基地直播中心里,电商模式让桑蚕文化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多年轻群体。传统养殖技艺与现代技术的碰撞,让“薪火绵延”在产业迭代中有了生动注脚。

参观智慧养蚕基地

实践团成员直播宣传

循红色足迹,探传统技艺——精神与技艺的传承

实践团来到浙大西迁社会实践怀远展馆,重温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的历史。油灯下的课堂、田间地头的教学……“文军长征”中教育报国的坚守,与当地群众结下的深厚情谊,让成员们读懂了“坚守与创新”的精神力量。

参观浙大西迁社会实践怀远展馆

在红七军军部指挥所旧址,在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怀着崇敬之心步入这座承载着革命记忆的建筑。老师结合历史背景科普红七军的发展历程、重要战役以及革命先辈们为理想信念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斑驳的枪炮、泛黄的文献、磨损的军装…… 一件件实物史料无声地诉说着峥嵘岁月,队员们驻足凝视,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深切感悟到其中蕴含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与生生不息的红色力量。

参观红七军军部指挥所旧址

午后的古镇街巷里,编藤艺人的娴熟技艺、针织奶奶指尖的彩线穿梭,让实践团看到传统手工艺的生命力。“这些手艺不仅是技术,更是生活的温度。”一位队员在笔记中写道,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的结合,正是“织新锦”的鲜活体现。

走访调研编藤等手工技艺

山歌寻韵,薪火相传——经典与当下的对话

刘三姐故居的悠扬山歌,拉开了第三天实践的序幕。穿透岁月的曲调让成员们仿佛触摸到刘三姐时代的气息,而欢快的竹竿舞互动中,清脆的敲击声与欢笑声交织,让大家亲身体验到民俗文化直抵人心的魅力。

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山歌的历史渊源、题材内涵—从劳作吟唱到情感表达,刘三姐山歌承载的是民族智慧与生活哲学。更令人动容的是与当地“老歌王”的对话:“山歌是老祖宗的念想,盼着你们年轻人挖出来、传下去,让它有新活力。”老人朴实的期盼,让“传承”二字在青年心中愈发厚重。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不仅是老一辈的坚守,更需要年轻人用新视角挖掘时代价值。

实践团成员参与竹竿舞、山歌表演

与当地歌谣文化传承人交谈山歌文化

歌鼓传韵,民约探程——文化与治理的共鸣

第四天上午,在刘三姐文化博物馆里,讲解员带领队员们深入了解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核心展区重点展示了刘三姐歌谣与当地生活的紧密联系:泛黄的手稿不仅记录着传统唱段,更珍贵的是老艺人们亲笔写下的演唱心得,揭示了山歌唱腔的独特技巧;"刘三姐艺术演绎"专题展通过不同时代的剧照对比,生动展现了演员们深入民间采风学习的过程,正是这种扎根生活的传承方式,让山歌始终保持着质朴的生命力。在关联展区,石寨山型和东汉冷水冲型铜鼓的陈列尤为引人注目,讲解员特别强调:"这些铜鼓不仅是文物,更是活态传承的见证——通过精确敲击不同部位能发出完整的六声音阶,与山歌唱和时,浑厚的鼓声能将歌声传遍山谷。"队员们亲手敲响复仿制铜鼓时,那穿越千年的音色与现代录音中的山歌旋律奇妙交融,让人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

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

体验千年铜鼓文化

下午,在中国村民自治展示中心里,合寨村的故事让人驻足。1980年,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展柜中1980年的首份村规民约复印件、投票箱复制品,见证了“自己的事自己管”的探索。带队老师的讲解让成员们明白:从山歌里的集体智慧到村规民约中的自治精神,这片土地的生命力,正源于扎根生活、贴近群众的传承与创新。

参观中国村民自治展示中心

四天的实践中,从山歌的韵律到桑蚕的丝缕,从红色的足迹到自治的智慧,实践团成员们深刻理解了“山歌乡韵织新锦,薪火绵延映华年”的深意。正如成员们在总结中所言:“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文化与产业、精神与时代对话,这正是我们青年该接过的接力棒。”

文/白建锋、彭康娜、严雪、蔡诗文

图/李华桔、仇源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