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27日讯(通讯员 刘超 王健)近日,北京城市学院“耘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北京市延庆区大榆树镇陈家营村,聚焦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两大核心议题,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精准调研、靶向宣讲、深度参与等方式,在垃圾分类推广、邻里关系调解及村规民约优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陈家营村的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精准调研筑基,摸清乡村治理“脉搏”
实践团抵达陈家营村后,迅速聚焦垃圾分类与乡村邻里关系两大调研主题。为确保数据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团队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组合调研法:面向全村发放200余份问卷,系统收集村民对垃圾分类政策的认知程度、实践难点及邻里交往的主要矛盾点;同时专访村“两委”干部、老党员及村民代表20余人,深入了解基层治理中的堵点问题与现实需求。调研数据显示,村内85%的村民支持垃圾分类,但缺乏系统指导;邻里纠纷多集中于宅基地使用、公共空间占用等领域,亟需规范化调解机制。
▲图为实践团成员就乡村治理方面问题与村民进行深度访谈
▲图为实践团成员就拉近分类方面问题与村民进行深度访谈
靶向服务落地,破解乡村治理“痛点”
基于调研结果,实践团精准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讲活动。团队成员结合农村生活实际,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和短视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垃圾分类标准、投放技巧及环保意义。在村委会举办的3场宣讲会中,累计吸引100余名村民参与,现场设置互动问答、模拟投放等环节,有效提升村民的参与热情。村民李阿姨表示:“以前总分不清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经过小老师们的讲解,现在扔垃圾心里有数了。”此外,实践团还协助村委会在村内设置分类垃圾桶指引牌,张贴宣传海报20余张,营造“人人参与分类”的良好氛围。
在乡村邻里关系调解方面,实践团在村委会的指导下,创新采用“倾听—疏导—协商”的工作模式。针对调研中梳理出的典型邻里纠纷,团队成员协助村干部上门走访,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结合村情民俗进行情理疏导,并组织协商会议3次,成功推动6起纠纷达成和解。村民王大叔与邻居因院墙边界产生矛盾,经实践团成员多次调解后,双方最终握手言和:“多亏这些年轻孩子从中帮忙,不然我们老邻居的关系真要闹僵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村民讲解垃圾分类方式方法
▲图为实践团成员协助村委会调节村民矛盾
成果转化赋能,激活乡村治理“动能”
实践结束前,团队结合调研数据与实践经验,形成《陈家营村基层治理优化建议案》,从完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立邻里纠纷调解委员会、丰富乡村文化活动等方面提出15条具体建议。同时,协助村委会修订《陈家营村村规民约手册》,新增“垃圾分类责任”“邻里互助公约”等内容,使村规民约更贴合实际治理需求。村委会主任张淑兰对实践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同学们的实践成果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这些建议和修订后的村规民约,将有效提升村里的治理水平。”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委会负责人沟通《陈家营村基层治理优化建议案》
此次“耘梦”实践团的乡村实践,不仅为陈家营村的发展带来了切实助力,更让团队成员在基层一线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内涵。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团队将持续关注陈家营村的发展,将实践成果转化为长期服务的动力,用青春力量续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