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车缓缓驶离云浮市郁南县那片熟悉的土地,夏日的蝉鸣与孩子们的笑声犹在耳畔,我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感。这是2025年的盛夏,也是我大学生涯中最后一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终点。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次经历于我而言,既是一场青春的告别仪式,更是一次深刻的成长洗礼。
2025年7月5日至7月13日,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政青春公共服务实践队前往云浮市郁南县千官镇,开展三位一体赋能百县振兴青春实践项目——郁南县“教育筑基、政策惠民、茶香兴村”协同行动。在千官镇的这青山绿水间,我同时肩负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在直播组,我是茶厂的“带货主播”,为天祥茶园的馥郁茶香寻找更广阔的市场;在教育组,我是三尺讲台前的“美育老师”,带领当地小学的孩子们领略扎染艺术的无穷魅力。这双重身份的交织,让我得以从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两个维度,触摸乡村振兴的真实脉搏。
图为实践队成员肖艺虹在夏令营与学生合照 朱万婷 供图
当茶香连接网线:让手机屏幕成为天祥茶园“新柜台”
七月的千官,群山如黛,茶香氤氲。当我站在千官镇天祥茶园的山顶,这方水土独特的茶韵,将通过我们的镜头,与数字时代同频共振。八天的直播实践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账号运营、上架小黄车、优化直播脚本、观众互动的起起落落……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做的不是简单的带货直播,而是在尝试用时代听得懂的语言,重新诠释乡土的价值,这比想象中艰难得多,却也意义深远。还记得第一天直播时,镜头前的我们手忙脚乱,说话的时候舌头都打结,屏幕那头的观众寥寥无几,那一刻,我意识到,这块小小的手机屏幕,承载的不仅是产品流通,而是让乡村被看见、被理解,科技再先进,若没有对乡村的真诚理解,再好的工具也只是冰冷的机器。无论是网络直播还是电商平台,都只是工具,真正的力量在于我们如何用这些工具去传递乡村的温度与故事,乡村振兴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双向的连接,只有让城市看见乡村的真实价值,让乡村找到自信的表达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图为实践队成员肖艺虹与团队成员在直播间直播 朱万婷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肖艺虹与团队成员在直播间直播 朱万婷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肖艺虹与团队成员在直播间直播 邱贤耀 供图
当非遗遇“践”课堂:美育课程与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根基,而美育则是唤醒文化自信的钥匙。这些孩子或许未来会离开家乡,但扎染课上学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在千官镇的十天里,我的角色犹如在平行时空切换,我既是“云端带货人”,也是“课堂引路人”。当直播间的镜头关闭,我们转身走进夏令营小课堂,拿起扎染的靛蓝与棉布,带领孩子们触摸传统文化的脉络。扎染课上,稚嫩的小手笨拙却认真地思考形状、捆扎布料,浸染、滴染……当一幅幅蓝白相间的图案在微风中徐徐展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不正是文化传承最美的模样?如果说直播是让乡村“走出去”,那么支教则是让未来“走进来”。虽然在这过程中,有小朋友将染料灌满整张方巾,让方巾看起来不那么美观,但我相信我们带去的不仅是手工技艺,更是一份对美的感知、对创造的自信每个孩子有着他们独特的展现美的方式。当孩子们骄傲地举起自己的作品,兴奋地讨论“下次要更完整展现郁南的山水”,我感受到我们不是单纯的给予者,更像是桥梁,在孩子们与世界之间,小心翼翼地搭起了一座充满色彩与可能性的桥梁。
图为实践队成员肖艺虹在夏令营开营进行自我介绍 朱万婷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肖艺虹在夏令营进行扎染课程1 邱贤耀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肖艺虹在夏令营进行扎染课程2 朱万婷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肖艺虹在夏令营进行扎染课程3 邱贤耀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肖艺虹在夏令营进行扎染课程4 邱贤耀 供图
科技与教育,看似两条平行线,却在乡村振兴的坐标上交汇。直播搭建桥梁,让乡村被看见;支教播撒火种,让未来被点亮。而我们,何其有幸,成为这场双向奔赴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作为即将走出校园的学子,这次经历也让我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后一跃。课本上“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在此刻,化为了直播间里增长的每一个订单,化为了孩子们指尖绽放的每一朵蓝白之花。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从对着镜头紧张结巴到能自如讲解每一款茶叶,从担心课堂冷场到享受与孩子们的创意碰撞,我收获的远不止实践技能,让我明白了,青春的价值不仅在于探索世界的广度,更在于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深度。
回望这四年里参与的三次三下乡活动,从最初的猎奇心态到如今的深度参与,我完成的不只是一次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心灵的返乡之旅。当我们带着千官的故事回到校园,当孩子们带着扎染的热爱走向更远的地方,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相遇,早已变成了未完待续的约定。在郁南的青山绿水间,在茶园的炎炎烈日里,在孩子们扎染作品的斑斓色彩中,我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不再是等待救济的客体,而是充满可能性的热土;我们青年也不再是匆匆过客,而可以成为连接城乡、融汇古今的桥梁。
2025年7月13日,我的最后一次“三下乡”画上了句号,虽然这场最后的三下乡,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却让我在茶香与扎染的浸润中,读懂了“向下扎根”的真正含义。或许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淡忘具体的直播数据和课程细节,但这段在千官镇的时光,会像那块扎染布上的蓝,成为生命中沉静而温暖的底色,提醒我永远记得泥土的芬芳与童真的力量。这里的茶香与孩子们的笑脸,已然成为我青春行囊中最珍贵的收藏。未来,无论身在何方,我都会带着这份乡土间汲取的养分与力量,继续用所学所能,为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因为我深知,青春的画卷,只有在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振中,才能绘就最绚烂的色彩。
——政青春公共服务实践队肖艺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