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600年古韵的叩问与求索——贵州大学“明屯溯源队”首探天龙屯堡

2025-07-26 15:28 来源:中教网  蒋礼谣 肖婷   阅读 6.4千
208
分享

中教网726日讯(通讯员 蒋礼谣 肖婷)7月12日至13日,“明屯溯源队”深入天龙屯堡,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古镇,进行调研。队员们走访非遗传承人,倾听老一辈村民的忧虑,并与当地政府深入交流,探寻在现代化浪潮下,如何通过创新融合与多方合力,让屯堡文化这一承载着军事史与民俗记忆的瑰宝焕发新生机,走得更远。

石墙深处,金戈铁马犹在耳

天龙屯堡位于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坐落于天台山和龙眼山山脚下。屯堡的形成源于一段金戈铁马的历史。明初,朱元璋派傅友德率30万大军征战云贵,为永久控制西南地区,朝廷命官兵沿途驻守,屯垦戍守,并将家眷迁移至戍地生活

循着铿锵激越的锣鼓声,队员们踏入古旧的演武堂。一场《三英战吕布》的地戏正酣。演员头顶色彩浓烈的木质面具,面蒙青纱,背插靠旗,刀枪翻飞间唱念做打,古朴雄浑。鼓点如马蹄叩击大地,唱腔苍凉直透云霄,队员肖官东的目光紧紧追随着演员腾挪的身影,小声对同伴说:“这鼓点敲得心都在颤,像古人隔着时空在擂门。”

图为演武堂内正在表演地戏《三英战吕布》。肖官东供图

“地戏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天龙镇地戏负责人、非遗传承人告诉队员们,“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表演用老武术动作,为展示最精彩的一面,还改编了动作,并配有讲解员,让客人更深入地理解地戏文化。”

图为明屯溯源队队员正在采访地戏传承人。肖官东供图

古寨低语,乡音渐改的隐痛

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巷弄,时光的斑驳与现实的冲击交织。在一户挂着红灯笼的院门前,队员们遇到了年逾八旬的爷爷。谈起村寨变化,他浑浊的眼中泛起波澜,用带着浓重屯堡口音的方言感叹:“年轻人嘛,像鸟儿一样,扑棱棱都飞进城去打工喽。回来时,衣裳光鲜了,口音也变了,堡子里那些老话、老规矩……慢慢就淡了。看着心里头,空落落的,像丢了什么东西。”他粗糙的手指向不远处一座略显颓败的老屋,那曾是热闹的傩戏班子排练场,如今寂静无声。这份无奈,如一块沉石投入队员心湖,漾开层层涟漪——文化的传承,竟如此脆弱?

图为明屯溯源队队员正在采访屯堡居民。肖官东供图

破局之思,在保护与发展间寻路

带着田野调查的见闻与疑问,溯源队于次日专访了天龙镇经济发展中心李主任。李主任坦言困境:“文化推广的深度、广度都远远不足,游客来往往停留在‘看个新鲜’,对屯堡深厚的历史军事价值、独特的汉文化孤岛现象理解不深,自然停留时间短,消费有限。我们迫切需要学术界对屯堡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梳理,为文旅融合提供学理支撑;更需要上级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人才引进上给予倾斜,为这把‘老火’添上实实在在的‘新柴’。”

图为明屯溯源队在采访李主任。龙云巧供图

通过此次调研,明屯溯源队深入了解了天龙屯堡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传承现状。队员们认识到,屯堡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多方协作: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学术界需深化相关研究,而当地社区则需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同时探索创新表达方式。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队员们的专业知识,也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