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治水思想,积极响应《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要求,7月11日至7月18日,“安澜水网,润泽甬城”宁波水网调研团奔赴浙江省宁波市,开展为期8天的社会实践。团队聚焦“安澜防洪”、“数字支撑”和“幸福河湖”三大维度,通过实地调研、线下访谈、志愿宣传等方式,探究新时代治水思想落地路径,让青春力量融入国家治水兴邦的长远布局。
访古堰今坝,筑安澜根基
7月11日,实践团探访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经千年洪水仍稳固存续。成员实地考察原址,测量了古堰结构参数,对比现代水利工程设计,深刻理解了先人的生态治水智慧。同时在拜访它山堰庙时,成员发现庙中香火不断,面对庙中的雕像,亲身感受到了民众对治水先人的追思,触摸到历史传承的温度,意识到身为水利人的光荣使命。
图 1 实践团在它山堰前合影
图 2 它山堰堰体
7月12日,实践团分别前往宁波市周公宅水库,参观了水库电站和大坝。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与讲解下,成员们在水库电站了解了控制室的组成和工作人员自身“系统报警时如何凭经验判断真假风险”的经历;在电站厂房,领略了各个仪器设施及新技术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在125.5米高的水库大坝上,为大坝的巍峨规模所震撼。通过近距离地实地观察,成员们对水坝电站的工作流程和仪器设备有了更加细致的认识,同时深刻意识到水利工作中经验积累和严谨态度的重要性。
图 3 实践团参观水库电站中控室
图 4 实践团参观发电设备
图 5 周公宅水库大坝坝体
图 6 实践团参观大坝闸门
探究数字赋能,激活智慧水网
7月12日,在周公宅水库会议室中,实践团听取了新引入的无人机智能巡查系统的讲解,了解水库巡查的新范式。工作人员介绍,无人机自动巡航系统依托AI算法,可自动识别库区游泳、钓鱼等违规行为,并对大坝裂缝、渗漏等隐患20秒内生成处置工单,同步推送预警至管理人员,大幅提升风险响应效率,为高坝安全管理树立了新范式。
图 7 工作人员向实践团介绍水库无人机科技
图 8 实践团与工作人员在周公宅水库合影
7月13日,实践团前往宁波市皎口水库,与水库人员开展专题座谈会,进一步了解宁波市数字孪生水利方面的成就。周公宅与皎口水库目前已建成“周皎水库数字孪生系统”,拥有“形式分析”、“洪水预报”等功能。调研团队认为,该工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传统水利升级为可计算、可预演、可联动的智能系统,其双库联动管理、全球气象模拟及四预防洪体系,已成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与防灾减灾的重要科技支撑。
图 9 工作人员与实践团开展座谈
图 10 实践团与工作人员在皎口水库合影
游幸福河湖,厚植民生底色
7 月15 日至18日,实践团分别来到了宁波市章水镇、月湖与东钱湖,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向过往居民游客派发节水传单,普及节水知识。通过对章水镇、东钱湖和月湖的走访和调查,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了 “幸福河湖” 的建设意义。
7月15日,团队成员到达宁波市章水镇,重点考察“坝下经济”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通过调研,成员认为这种基于当地水资源特征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的方式,深刻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保障生态发展的同时让水利资源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
图 11章水镇鱼鳞坝
图 12 水电厂房改旅游设施
在7月17日、18日,实践团来到月湖、东钱湖进行节水宣传与访谈。在与市民交流中,成员发现水利工程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防洪抗旱”的宏大叙事里,更藏在“淘米水浇花”的生活细节中,藏在市民对“家门口的水更清”的期待里。这种发现让“节水宣传”超越了任务本身——学生们不再是机械分发传单,而是主动倾听市民对“幸福河湖”的建议,思考“如何让水利工程更贴近民生需求”,跳出“工程思维”,读懂水利事业“以人为本”的深层意义。
图 13 实践团对当地居民开展节水宣传
以实践引航,锚定青春航向
7月14日,实践团来到了中交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在企业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公司的纪念馆,与工作人员开展了交流会议,并且还开展了河海校友访谈工作。通过了解前辈们的工作经历和个人感悟,聆听河海水利人的故事,成员们对水利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方向。
图 14 实践团参观公司纪念馆
图 15 实践团与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会
图 16 实践团与工作人员合影
图 17 实践团于中交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合影
以初心践诺,共筑治水新篇
在为期8天的调研中,学生收获了一次“沉浸式成长”:从它山堰读懂“水利的历史厚度”,从周公宅水库明白“技术的实践温度”,从皎口水库看到“行业的未来高度”,从幸福河湖中感受到“工作的民生维度”。这些收获远不止于完成一份实践报告,更在于让“水利人”的身份认同落地生根,让青春与水利事业深度交融——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传承者”。
未来,水文青年们将以“知行合一”为笔,书写水利新篇,让青春在治水事业中绽放。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答卷,更是青年群体献给国家水网建设、献给“江河安澜”使命的青春誓言——以青春之我,护山河安澜,为国家水利事业注入永不枯竭的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