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蒲织星火实践团:七天乡野实践,书写青春教育答卷

2025-07-24 14:14 来源:中教网  谭君好   阅读 1.9万
621
分享

中教网7月24日讯(通讯员谭君好) 为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作为广东湛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一环,湛江科技学院蒲织星火实践团16名师生在雷州市沈塘镇塘边村塘边小学完成了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实践团以“知识传递+文化传承”为核心,在塘边小学开展特色教学与文化实践,为乡村教育注入了青春活力。

一、前期筹备:细致铺排,筑牢下乡根基

为确保实践活动精准落地,团队前期开展了系列筹备工作:指导老师杨利平教授牵头召开筹备会议,结合塘边小学实际需求,带领队员深耕课程设计——汉语言文学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聚焦趣味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打磨,环境设计专业队员提前调研乡村风貌,构思墙绘草图;团队同步完成教学物资采购、安全预案制定及新媒体宣传方案策划,通过多轮模拟授课、分工演练,将跨学科优势转化为实践动能,为三下乡活动筑牢前期基础。

▲图为前期筹备阶段团队合照

二、怀揣热忱:青春赴乡,实践启航

7月11日上午八点半,湛江科技学院蒲织星火实践团开幕式在塘边小学隆重举行。塘边小学副校长周明智、实践团指导老师杨利平及实践团队长谭君好先后发言,为即将开展的实践活动鼓劲蓄力。随着开幕式的结束,这支青春团队的三下乡实践之旅正式启动。如今,为期七天的实践已圆满结束,但队员们留下的知识课堂、绘就的乡村墙画,仍在塘边村的夏日里散发着活力,成为青春力量扎根乡土的生动印记。

▲图为开幕式结束后团队和塘边小学学生合照

三、实践赋能:创新教学融乡土,传承非遗绘新篇

▲图为教学现场与学生制作草编画及墙绘

实践期间,团队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科知识与乡村生活深度融合。数学课程以田间作物计数、家庭物品分配为实例,将抽象公式转化为生活场景;语文教学融入雷州本土歌谣,通过《放牛歌》等传统曲目帮助低年级学生掌握拼音韵律……据统计,53名参与学生课堂互动率较活动初期提升60%,从怯于发言到主动提问,他们展现出显著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当地蒲草编织的非遗传统,实践团设计了非遗课程,教导学生用蒲草制作草编画、小马等作品,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非遗独特的魅力。而同步完成的校园墙绘以“哪吒”为主题,将“哪吒”与乡土风光结合,成为塘边小学新的打卡点。

▲图为实践团外出调研拍摄照片

在文化传承方面,团队聚焦当地非遗蒲织技艺,打造“观察-采访-体验”的实践链条。7月14日下午,实践团走访蒲草基地,通过与公司经理的访谈,得知当前这项非遗技艺正面临着传承断代的风险,经理感慨道:“公司准备筹备蒲织大赛,加大奖励力度,让年轻人参与进来。技艺需要传承,产品也需要创意,这些都离不开你们年轻人啊”。在随后的走访村落中,实践团对蒲草编织这项非遗技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感受,无论是坐在家门口熟练编织的中年女性,还是不到十岁的小朋友拿着工具有条不紊地穿梭蒲草,都让实践团看到了传承最美的样子:非遗传承不只是老师傅的坚守,更是孩童眼里的好奇;不只是车间里的流水,更是院落里的烟火;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是能触摸、能创造的生活。

四、实践终章:现场暖人心,续航向未来

7月17日下午三点的闭幕仪式上,由塘边小学副校长周明智为此次教育赋能行动中奥数、优秀个人等获奖学生颁发奖状,校长曾越聪在最后致辞中肯定了团队是“用青年视角架起城乡的认知桥梁”。学生们自制的明信片上写满的不舍,成为师生间最珍贵的离别赠礼。

▲图为闭幕式实践团合照及颁奖留念照片

“七天实践让团队读懂了乡村教育的真实需求。”实践团表示,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队员们不仅完成了知识传授,更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同时也深入了解了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与发展瓶颈,对青年责任与乡村服务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未来蒲织星火实践团也将持续探索高校与乡村的联动模式,让青春力量扎根大地,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持续性支持。

撰文 | 谭君好

图片 | 蒲织星火实践团

审核 | 杨利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