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 7月20日讯(通讯员 刘鑫宇、丁淏辰) 7月17日,一支青年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文脉传承”深入韶关南雄珠玑古巷——这条被誉为“广东第一巷”的宋代古巷道,全长1500米,宽4米,全由鹅卵石铺砌,是中原先民南迁的重要中转站和广府文化发祥地。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典籍馆、古戏台、家风展区等核心景点,结合历史文献和地方数据,解码这条千年古巷如何在当代焕发新生。调研活动聚焦文化传承的三大维度:典籍智慧的历史回响、非遗艺术的生态活化,以及新旧共生的空间叙事。
▲珠玑古巷硅门牌坊
典籍共鸣:历史智慧照亮当代传承
团队成员首站探访珠玑古巷典籍馆,馆内巨幅《增广贤文》长卷引发深思。“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等古语,与古巷作为南迁中转站的历史形成奇妙互文。
▲《增广贤文》长卷
团队成员结合调研发现,珠玑巷是103姓197族(截至2020年数据)的南迁源头,如张族(唐代名相张九龄后裔)和罗族(北宋开国功臣罗彦瓌之后)。南迁群雕——以花岗岩雕刻的“拓荒南疆”主题群像,生动浓缩了先民“劈波斩浪、翻山越岭”的迁徙史诗,成为解码古人智慧的视觉钥匙。硅门牌坊(高近10米,红硅石砌筑)的“归”字隐喻,则象征着后裔寻根的文化召唤,强化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南迁群雕
古韵新声:非遗在生活场景中重生
在荷香古韵戏台前,团队目睹了采茶戏老艺人的彩排。这种“指尖戏”源于田间插秧、采茶动作,曾是最热闹的民俗活动,如今仅节庆零星上演。
▲沙水湖以及荷花景观
文化站数据显示,其演出频次不足鼎盛期三成。年轻人虽被戏服吸引拍照,却对戏文内容陌生。团队成员观察到,沙水湖(80亩水域)与双龙桥(三孔拱桥)构成古巷中心景观,而千年古榕——见证珠玑巷沧桑的“活化石”,2010年受暴风雨掀翻后经抢救移栽,象征着非遗在逆境中的韧性。将采茶戏融入“荷香景观”的生态场景,如让游客池畔学唱段,被视为活化非遗的关键路径。这呼应了古巷的初心:根植泥土的艺术,需回归生活方能重获呼吸。
▲三孔拱桥
古今共生:创新传承的家风密码
“广府家风 文脉相承”展区内,宗祠家训与当代家风实践并置,团队成员见证了张昌故居(按唐宋风格重建,四合院布局)的家训碑刻,其历史可追溯至唐敬宗赐珠玑绦环的典故。更令人惊叹的是古巷整体风貌:航拍视角下,传统院落屋顶的光伏板与青石板路和谐共存,形成“在传承中创新”的隐喻。北门楼(清乾隆建筑,通高8.6米)与凤凰桥遥相呼应,而南迁姓氏名录墙(186姓迁播记录)则成为青年研学焦点。这种新旧共生模式——如光伏板赋予传统能源新生——启发了团队对文化活化路径的探讨:如何让典籍智慧更易理解?如何让家风故事融入教育?珠玑巷自身已成为“传承中创新”的典范案例。
▲南迁姓氏名录墙
珠玑古巷的新旧共生实践,生动诠释了文化传承的守正创新之道。本次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学子深入这一承载“百千万工程”期待的历史名巷,其探索发现为县域乡土文化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从典籍智慧的当代转化,到非遗技艺在生态场景中的活化,再到新旧空间和谐并存所蕴含的创新密码,无不精准指向“百千万工程”文化赋能、城乡协调的核心任务。这深刻揭示:乡土文化根脉是县域振兴的独特优势,青年人才的智慧与活力则是激活这份宝藏的关键。 唯有扎根实践沃土,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能实现文化的永续传承与城乡的互促共荣。
▲珠玑古巷南门楼
行走在这条鹅卵石铺就的文脉长廊上,青年学子不仅解码了先民的智慧与坚韧,更在实践中明确了时代担当——读懂历史,更要读懂未来。珠玑古巷的启示犹如明灯:文化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立足根基、面向未来的创新实践。这趟结合“三下乡”与“百千万工程”的探索之旅,正是当代青年将家国情怀融入乡土实践、以青春担当服务县域高质量发展大局的生动写照,必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征程上,深扎文化根脉,勇立创新潮头,共同谱写中华文明赓续与地方繁荣的新篇章。
撰稿 | 刘鑫宇
图片 | 丁淏辰
审核 | 刘炜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