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山海协奏共富新篇|浙师大数理医学院实践团解码山区乡村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7-20 01:41 来源:中教网  张婕   阅读 1.2千
42
分享

如何将绿水青山的生态禀赋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动能?山区县探索共同富裕有哪些典型的实践样本?近日,浙江师范大学数理医学院“智医行”实践团深入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与金华市武义县,选取大张坑村、双后岗村、鹤溪村、三石村及岭下汤村五个典型村庄开展调研。实践团成员通过深度访谈村两委负责人、实地考察产业项目、参与式观察等方式,系统梳理提炼这些村庄立足资源禀赋、创新机制模式、推动强村富民的特色共富经验,为解码山区县域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了生动的基层实践案例。

一、双后岗村:党建统领,链动三产融合

党建强基铸魂,链动三产融合激活畲乡共富新引擎。双后岗村以党建强基工程筑牢共富根基。实践团在村党建展示馆看到,“畲汉同心跟党走”的组织凝聚力与“1名党员联N户群众”的责任网格深度融合。村党组织精准定位“红色根脉守护者”与“绿色发展主引擎”双重角色,通过党建链引领产业链、服务链,有效盘活畲族非遗资源,孵化特色工坊,驱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高效转化,为民族乡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与发展动能。

(队员们参观党建展览馆)

二、大张坑村:三色融合,激活精神引擎

红绿畲三色辉映,精神引擎驱动生态资源高效转化。被誉为“景宁井冈山”的大张坑村,创新实践“红+绿+畲”三色融合发展战略。柳书记介绍到:村集体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蕴含的“忠勇精神”转化为发展向心力,同步联动高山生态茶、特色畲药种植及光伏等绿色产业。这种将红色资源资本化、生态资源产业化、民族文化市场化的路径,不仅塑造了独特品牌,更激发了村民内生动力,使红色文化成为驱动集体经济增收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精神引擎”。

(队员们与大张坑村书记访谈)

三、鹤溪村:精耕生态,做强集体经济

生态优先精耕细作,集体经济领跑强村富民可持续路。作为景宁村集体经济标杆,鹤溪村立足生态本底,精耕细作拓展强村富民路径。潘书记强调,该村重点开展深度文化挖掘与精准招商:依托优质山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产品;创新实施“农光互补”项目,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收益叠加。鹤溪村通过生态优先、产业融合、项目驱动,持续释放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为山区乡村提供了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鹤溪村集体产业大楼)

四、三石村:多维驱动,构建韧性生态

多维产业韧性布局,内生动力拓宽山区可持续共富路。三石村立足山区禀赋,构建多元化、韧性化产业生态。陈书记介绍,该村推动传统茶叶产业集约化、品牌化升级,打造“惠民茶”高端品牌,建设专业交易市场;引导生猪养殖绿色转型,培育光伏、电商等新兴增长点;深化农文旅融合,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与研学基地,形成复合型产业体系。该村“多条腿走路”的实践,通过主导产业升级、新兴业态培育、三产深度融合并举,有效激活了山区发展内生动力,拓宽了可持续共富路径。

(队员们走访三石村茶山)

五、岭下汤村:机制创新,深化点绿成金

机制创新系统发力,点绿成金释放生态健康共富红利。岭下汤村构建生态价值高效转化机制,生动践行“两山”理念。该村通过梯次开发民宿集群精准适配市场分层需求;深度融合农耕文化打造沉浸式研学,提升旅游黏性与附加值;系统性融入健康理念,赋能民宿服务与农事活动,持续释放生态“健康红利”。立足优质生态,通过集群发展、文化赋能、共享机制系统性创新,该村成功探索出山区生态资源高水平转化为共富动能的关键路径。

 (队员们与岭下汤村书记访谈)

六、实践赋能青春志 共富路上建新功

通过此次深入武景山区的扎实调研与服务,“智医行”实践团不仅系统解码了山区县的共富实践密码,更将青春奋斗主动融入国家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这一过程,是深化国情认知、锤炼专业本领的生动课堂,更是新时代青年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证明:深入基层、服务人民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投身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他们以知行合一的探索,为校地协同助推山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动能,也为广大青年投身民族复兴伟业树立了奋进标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