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链接是我们李祖村的非遗产品——李氏梨膏糖,在传统梨膏糖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加入了多种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团队成员张传皓在李祖村的“小红村直播间”介绍道。为了扩大本村知名度,促进村特色农产品销售,李祖村开启了“小红村直播间”,将数字赋能转化为经济效应。
作为全国文明村镇示范村,李祖村积极落实“千万工程”指示精神,开辟乡村发展新路径,引进新兴业态,促进农村经济实现新发展。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一方清甜,振兴有方”实践服务团前往李祖村进行实地采访,与当地产业负责人进行交流并主动参与到“千万工程”的实践中。
古有“孔融让梨”,现有“李姓让方”,在数百年前,李祖村这块土地上居住的是李姓的人家,后来,李姓居民自行搬出这里,将这里让给了方姓村民。谦让的优良传统如今发展成李祖村的“梨”文化。
有底蕴、有味道,留得住人气。
梨膏糖润肺沁脾,一勺梨膏,津甜清凉。李氏梨膏糖是李祖村的当打产品,更是“药食同源”的典范之一。梨膏糖起源于唐朝,其制作技艺流传千年。梨膏糖制作非遗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李期银不仅坚守用“九蒸九晒”方法制作梨膏糖,更是创新开发出梨膏棒棒糖、梨膏软糖、梨膏勺等创新产品,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李祖村创新开辟“党支部+合作社+工坊”的模式,对梨膏糖产业进行从梨树种植到梨膏糖加工,再到文创开发的全产业、全链条开发。
有青年,有活力,想得出创意。
年轻人的创意让尘封已久的瑰宝焕发新的生机。在村咖,团队成员王瀚创新提出“梨膏糖+咖啡”的创意组合,随后,团队成员又进行了大胆尝试,研发出“梨想豆乳”、“梨膏柠檬水”等创新产品。为以年轻视角展现“梨”文化,市场调研小组在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城探索“梨膏糖文创盲盒”开发可能性,用潮玩经济为传统味道一路生花。
传统味道不能因古早而被遗忘,用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味道,使其赶上数字浪潮。实践团成员兵分两路:直播小组创作直播脚本、学习表达技巧,4 名成员完成一小时直播,总观看人数破百;短视频小组用抽象化剧情拍摄乡村温情故事,将梨膏糖制作与田野景观结合,在小红书、微信等平台推送实践日志。
从焕发非遗传统魅力,到构建数字传播矩阵,浙财青年深入参与“千万工程”的实践中,方书记看着年轻人设计的文创方案感慨:“千万工程的本质,是让每个村庄找到自己的甜。”今日的李祖,梨膏糖的清甜早已氤氲升级——非遗梨膏糖的润肺故事飞入云端;“梨想拿铁”爆款频出;梨膏糖文创盲盒”跃跃欲试……这升腾的共富甜味,正是青年智慧与乡土深情炽热“双向奔赴”的结晶。浙财青年以行动铿锵作答:乡村振兴的密码,在于双手紧握“九蒸九晒”的匠心传承,双臂拥抱“梨膏糖+”的无界创新!(通讯员 王瀚 徐稼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