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9日讯(通讯员 罗泽延) 2025年盛夏,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团队的六名大学生,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英雄的崇敬,走进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朱冬生的家中。这场跨越46年的对话,不仅让年轻学子触摸到了鲜活的历史记忆,更在两个时代的心灵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
战火记忆的深情诉说
在简朴的客厅里,朱冬生老人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褪色的铁盒。当盒盖掀开的瞬间,几张泛黄的老照片映入大学生们的眼帘。其中一张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中的青年身着65式军装,目光炯炯,英姿勃发。"这是1976年刚入伍时拍的,那年我刚满18岁。"老人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边缘,仿佛在触摸那段永不褪色的青春。大学生们屏息凝视,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图为朱爷爷与战友们的合照
随着老人的讲述,1979年的战场图景在同学们眼前徐徐展开。作为39师116团的炮兵,朱冬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21天没换过衣服,压缩饼干硬得硌牙,饿了就挖红薯烤着吃。"这些朴实的话语,让"艰苦卓绝"四个字有了最生动的诠释。当老人讲到387高地的攻坚战时,声音突然变得铿锵有力:"越南人的战壕修得巧妙,根本冲不上去。后来用炮兵团把山围成铁桶,越军才无路可逃。"
说到牺牲的战友时,老人的声音突然哽咽。房间里安静得能听见针落的声音,大学生们的眼眶不知不觉湿润了。"一排三班的岗哨,子弹正中心脏…没有救人的医疗兵。"这简短的描述,却包含着最深沉的情感。老人还讲述了帮助新兵背干粮的故事,"有的小同志体力不支,老兵就帮着多背些。"这些朴实的话语,让战友情谊跨越时空,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两代人的心灵共鸣
朱爷爷展示了在军营里的合影。苏州二组组长顾静雨在实践小结中写道:"那一刻,仿佛看到了18岁的朱爷爷,看到了那段热血沸腾的青春。"这种心灵的震撼,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给予的。
特别让实践组员们深思的是,老人提到越南战场上的武器很多是中国早年援助的。"现在去越南,都发展成旅游区了。"这简单的一句话,引发了同学们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和平来之不易,需要每一代人共同守护。"
▲图为实践组员与朱爷爷在交谈
"以前课本上的历史,今天变得如此鲜活。"队员吴乐怡说。通过这次对话,实践组员们不仅了解了历史,更感受到了精神的传承。这种精神的传递,正是这次走访最珍贵的收获。
青春使命的郑重承诺
临别时,实践组员们依依不舍。回望那栋普通的民居,每个人心中都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这次特殊的走访,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队员们在总结中写道:"学子们不仅听到了历史,更触摸到了精神;不仅了解了过去,更明白了责任。"
通过这次走访,大学生们深刻认识到: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和平;传承精神,不是为了复制过去,而是为了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在这个夏天,四名实践组员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实践组员与朱爷爷合照
夕阳的余晖洒在归途上,大学生们的脚步比来时更加坚定。他们知道,这次走访只是一个开始,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正如团队名称"青禾铁韵·星火传承"所寓意的那样,青春的禾苗必将茁壮成长,星星之火必将代代相传。(撰稿:罗泽延 图片:顾静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