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9日讯(通讯员 张姝瑞、樊淑芳、辜越涛)6月26日,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研发磷尾矿资源化利用技术,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磷创先锋”实践小组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奔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与当地龙头农业合作社深度合作,开展为期三周的磷尾矿生物有机肥规模化田间应用试验。
据悉,此次活动通过科学验证实验室研发成果的实用效能,成功构建“工业固废回收-生态肥料生产-绿色农业应用”的全产业链循环发展模式,不仅为磷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更为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
从实验室到田间:磷尾矿的“绿色蜕变”
磷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尾矿,长期被视为环境负担,但其富含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经过科学处理可成为优质肥料原料。经过前期实验室攻关,“磷创先锋”团队成功开发出磷尾矿无害化处理与生物发酵技术,将其转化为高效生物有机肥。
▲图为实践组成员在实验室调配肥料比例
“传统化肥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酸化,而我们的生物有机肥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还能提供作物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小组组长张姝瑞介绍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种植的试验田
此次试运行活动,团队与湖北恩施某农业合作社达成合作,选取10亩试验田,分别种植辣椒和土豆,以对比生物有机肥与传统化肥的效果。6月27日,团队成员抵达基地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他们按照科学配比,将自主研发的生物有机肥均匀施入试验田,并通过旋耕机深翻,确保肥料与土壤充分融合。
▲图为实践团成员设立试验田基地,标志着试验开始
科技助农:精准施肥,动态监测
为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团队采用“科学施肥+动态监测”模式,每日记录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关键指标。队员们手持便携式土壤检测仪,实时监测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及养分变化,并建立详细的数据库。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试验田认真采集土壤样本
“我们不仅要看作物长势,还要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确保生物有机肥的生态安全性。”队员辜越涛一边采集土壤样本,一边解释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农户陈婶介绍实验内容
合作社的农户们对这项新技术充满好奇,纷纷前来观摩。“以前用化肥,成本高,效果还不稳定,如果这种生物有机肥真能提高产量,那对我们帮助太大了!”合作社成员陈婶感慨道。团队成员耐心地向农户们讲解施肥技巧,并邀请他们参与数据记录,增强互动性与实践性。
初见成效:作物长势喜人,农户信心倍增
经过一周的试验,施用生物有机肥的辣椒和土豆长势明显优于传统施肥区。辣椒幼苗茎秆粗壮,叶片肥厚;土豆植株根系发达,叶片浓绿。初步检测数据显示,试验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5%,土壤微生物活性显著增强。
▲图为试验田的作物长势
“这些数据证明,我们的生物有机肥不仅能促进作物生长,还能改善土壤健康,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队员周程朋兴奋地表示。
未来展望:推动产学研合作,助力乡村振兴
试运行结束后,团队与地方合作社召开总结座谈会,探讨生物有机肥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恩施利川柏杨坝镇雷家坪村居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技术既解决了磷尾矿的环境问题,又为农民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肥料选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悉,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肥料配方,扩大试验范围,并探索“高校+合作社+企业”的推广模式,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户。“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不仅要埋头实验室,更要走进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指导教师周俊锋总结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