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行走东钱湖畔 探寻宗祠根魂——宁工学子在百年祠堂里上“行走的思政课”

2025-07-19 13:01 来源:中教网    阅读 3.1千
104
分享

2025年7月1日,蝉鸣盛夏,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青听古韵·寻根甬脉”暑期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岑忻巧的带领下,走进宁波市东钱湖区陶公村、利民村,以宗祠为课堂、以砖瓦为教材,在忻氏宗祠、史氏宗祠等明清古建筑间,展开了一场跨越五百年的文化对话。

砖瓦作书页:在祠堂里读懂“何以中国”
飞檐下的斑驳砖石、梁枋间的鎏金木雕、楹联里的“忠孝廉节”,都成了实践团最鲜活的“思政课本”。队员们蹲在青砖地上拓印族谱,趴在雕花窗前记录楹联,用镜头定格“一门三进士”的家族传奇——当史氏后人翻开泛黄家谱,指着“迁徙路线图”讲述祖先“由闽入浙”的艰辛时,历史不再是课本中的名词,而是血脉里流动的温度。

图为实践团队学生和忻氏宗祠管理人员合影(孔菲摄)

“这些宗祠不是‘老古董’,而是活着的乡愁。”忻氏宗祠管理人指着供奉的祖先像告诉队员孔菲,“每年冬至,在外打工的族人都会回来磕头,这就是中国人的根。”当实践团将采集的影像素材剪辑成短片《祠堂里的中国》,点击量突破3万次时,传统文化正以Z世代的方式“破圈”生长。

青春作注脚:让古建筑会“说话”
如何让百年祠堂“开口”讲述现代故事?实践团用双语解说、AR导览、文创设计给出了答案。队员王洁将宗祠楹联译成英文,在抖音发布“一分钟看懂中国祠堂”系列短视频;陈灿设计的“忠孝传家”徽章,把祠堂屋脊兽做成可拆卸冰箱贴,首批200份在校园义卖中被一抢而空。

在利民村史氏宗祠,队员们偶遇一位拄拐前来祭祖的九旬老人。当老人用颤抖的手抚摸“祖训石”时,张昌昌突然意识到:“文化保护不是‘修旧如旧’,而是让年轻人愿意回来。”于是,一场“祠堂里的青春对话”在抖音直播:大学生与老人同唱《游子吟》,弹幕刷屏“破防了”“这就是回家的意义”。

图为实践团队考察宗祠建筑现场(孔菲摄)

脚步不停歇:从祠堂到乡土的接力
实践尾声,指导老师岑忻巧在忻氏宗祠的百年银杏树下总结:“当你们用脚步丈量宗祠的纵深,用创意激活文化的生命,思政教育就不再是‘我讲你听’,而是‘我们一起让老树发新芽’。”

如今,实践团正在筹备“宗祠文化进校园”展陈:把祠堂的微缩模型搬进图书馆,用VR技术还原祭祀场景,甚至计划邀请宗族后人来校开设“家风讲堂”。正如队员在日记里写:“我们带走的是照片,留下的是让祠堂‘活’起来的种子。”

寻根甬脉实践活动成员大合影(孔菲摄)

通讯员:孔菲 刘巧雪 王洁 陈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