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7日讯(通讯员 向姝)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弘扬革命精神,赓续中华文脉。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创“翼”非遗中华文化传承·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团于2025年7月10日至7月12日,赴重庆市潼南区开展“探寻潼南根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系列实践活动。
赋能·数智非遗中的创新之路
7月10日,实践团与重庆市潼南区非遗保护中心联合举办融合交流座谈会。非遗保护中心钱桂兰主任及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上,实践团负责人彭鑫详细介绍团队的发展历程,成员樊晓蓉深入解读团队宣传非遗的“133”创新模式。双方围绕潼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以及“数智非遗里的创新探索”等核心议题展开探讨,现场互动热烈。最终,双方达成长期深度合作的共识,携手谋划发展蓝图。
图为实践团和潼南区非遗保护中心共同开展座谈会
扎根大地察民情,深入一线知民生。实践中,身着橙色马甲的“非遗守护者”走街串巷,聚焦“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开展问卷调研与实地走访。交流与调研让成员们深切感悟到非遗创新的时代价值,更激励青年勇担使命,为后续实践筑牢根基。
图为创”翼“非遗中华文化传承·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团调研场景
溯源·千年文脉与红色薪火
近年来,潼南以红色资源为载体,非遗文化为核心,深度融合乡村旅游资源,让“红色+非遗”焕发新生。7月11日上午,实践团走进潼南博物馆和杨闇公烈士陵园,探秘千年文脉,追寻川东革命红色火种。
潼南博物馆内,成员们从历史、石刻、建筑、人文文化中体悟潼南独特魅力,感受艺术匠心和工匠精神,红色文化、非遗知识的展示,让大家在历史“时空舱”中读懂潼南。团队思政教师张文鲜生动讲述杨闇公为共产主义事业光荣奋斗的革命历程,激励着同学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图为实践团思政老师张文鲜讲述杨闇公为共产主义事业光荣奋斗的革命历程,激励着同学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杨闇公烈士陵园里,长满青青柏树的道路蜿蜒向前,路道的曲折恰映出烈士革命征途之艰。实践团成员们一路前行到烈士墓前,肃立默哀,纷纷献上菊花,表达对先烈的无比敬仰和缅怀之情。
守遗·非遗传承与青年数字力的双向奔赴
7月11日下午和晚间,实践团化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智守护者,来到重庆市潼南区双江古镇和玉溪镇拜访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安鱼技艺传承人郑长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溪石刻第五代传承人莫志鸿、双江千层麻花非遗传承人杨梨、双江莲萧第四代非遗传承人陈敏以及潼南凉粉非遗传承人陈刚。
图为实践团成员跟随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安鱼技艺传承人郑长春体验制作太安鱼过程
巴鱼厨房内,成员们认真聆听郑长春老师讲解太安鱼实操技艺,品味独特地舌尖非遗;在玉溪镇,成员们欣赏着莫志鸿老师的精雕细琢,堪称精品,令人叹为观止;双江古镇中,同学们分别对双江千层麻花非遗传承人杨梨、双江莲萧第四代非遗传承人陈敏、潼南凉粉非遗传承人陈刚进行采访。亲手制作双江千层麻花,随当地人共舞双江莲萧,从工匠技艺到传承发展,从亲身体验到协助售卖,实践团成员们真正做到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团队还通过数字化直播,助力双江千层麻花非遗传承人杨梨推广技艺、拓展销路,单场直播收获 1.5 万次点赞。这场实践不仅让老手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更让青年学子的数字技能与非遗传承需求精准对接,真正实现传统技艺与青春力量的双向奔赴!
图为实践团集体成员跟随莲萧非遗传承人—陈敏学习莲萧
图为实践团助力双江千层麻花非遗传承人杨梨推广技艺、拓展销路,单场直播收获 1.5 万次点赞。真正实现传统技艺与青春力量的双向奔赴!
追忆·红色信仰浸润非遗课堂
非遗,是岁月沉淀下的技艺瑰宝;红色文化,是革命岁月留下的精神财富。二者交融,为弘扬中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注入动力。7月12日,实践团一行来到杨闇公故里和重庆市潼南区梓潼街道大桥社区佳城天下党群服务中心。
观先烈故居,忆英雄少年。杨闇公故里古朴典雅,馆内“文字图片展”与“实物复原”再现其光辉一生。双江小小讲解员通过文物与照片,生动还原革命历程,让成员们仿若置身那段峥嵘岁月。重温入团誓词,更让大家深刻领悟“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精神内核。
图为在杨闇公故居,实践团成员们重温入团誓词,深刻领悟“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精神内核
寻根潼南红,童心创非遗。在梓潼街道大桥社区佳城天下党群服务中心实践团成员们开展“潼南红·红色信仰照亮非遗课堂”进社区活动。实践团成员讲述红色故事《杨闇公的热血征程》,重温革命历史。实践团邀请到潼南剪纸传承人陈友印和竹麻编第五代传承人向文秀开启“指尖老手艺”非遗小课堂,非遗传承人们生动讲解剪纸和竹麻编的制作技巧。向文秀老师指导小朋友进行竹麻编编织鞋底,一来一回,反复穿梭,鞋底初具雏形;陈友印老师耐心讲解,一步步引导小朋友们裁剪出印有“八一”字样的剪纸,小朋友们认真折叠、翻转,制作出一件件充满红色底蕴的剪纸作品,在体验过程中进一步感受非遗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提升小朋友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赓续着非遗文脉,传承着红色精神。
图为实践团的非遗小课堂:竹麻编非遗传承人—向文秀现场带领小朋友体验竹麻编制作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创“翼”非遗中华文化传承·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团扎根大地,实地走访调研、探访非遗传承人、参与非遗展演、文物保护、展馆参观、红色基地学习以及社区活动,将红色信仰融入数智非遗中。让尘封的记忆在指尖传承中重新焕发生机,让红色基因在非遗技艺的滋养下代代相传。这场实践活动更在青年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 —— 既培育着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也以非遗为媒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子们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在实践中锤炼“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品格,努力成长为青年非遗宣讲者与文化传承人,让古老技艺与青春力量同频共振,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