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22日讯(通讯员 丁叶 揭成威)南宁理工学院“南理微光·织梦青年”实践团于2025年7月深入广西,将青春的活力与公益的热情播撒在助残服务一线。在广西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及相关企业,学子们通过扎实的实践,履行青年责任,传递社会关爱。
在广西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实践团成员认真听取了基地负责人的介绍,了解了基地如何整合政策资源,为残疾人提供从就业指导、创业帮扶到项目孵化、品牌打造的全链条支持。负责人廖艳洁特别带领大家参观了“非遗+传统技艺”残疾人创业项目展厅,那些凝聚智慧与汗水的成果,生动展现了残疾人群体奋发向上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场师生。
实践团也积极分享,向基地介绍了本校大学生残疾人就业创业项目的进展,并带来了精心设计的非遗苗族刺绣DIY体验包,邀请残疾人朋友共襄盛举。大学生志愿者们耐心地一对一指导,让残疾人朋友们亲手触摸绚丽的苗绣丝线,沉浸式感受非遗的魅力。其中一位聋哑学员虽不能言,却用专注的眼神和竖起的大拇指传递出由衷的喜爱。这场指尖上的艺术交流,不仅跨越了沟通的障碍,更在互动中拉近了心灵的距离,激活了非遗技艺的当代生命力。
公益不止于言,更在于行。体验活动结束后,实践团立即行动起来,为基地在岗的残疾人朋友们送上了定制的“清凉礼包”。礼包内包含了清甜解渴的西瓜、消暑的冰激凌以及贴心的防暑降温用品。从精心挑选物资到细致分装、热情发放,学子们全程亲力亲为。当看到收到礼物的残疾人脸上绽放的笑容和感受到的清凉时,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公益行动带来的价值与满足——这不仅是物质的赠予,更是南理工学子用双手传递社会温度、彰显新时代青年担当的生动实践。
随后,实践团与基地负责人在会议室举行了座谈。实践团成员阐述了南宁理工学院社会公益学院的宗旨:以系统培育学生的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推动公益实践深度融入高等教育,为地方公益事业注入持续的青春动能。廖艳洁负责人则分享了基地在助残领域取得的成果与未来愿景。双方围绕如何优化残疾人服务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交流,尤其在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创业、探索公益服务创新模式等议题上取得共识,承诺未来将携手构建更高效的支持体系。
实践的第二站,团队探访了南宁市残疾人事业服务协会会员单位——广西嗨驿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司创始人毕冬,一位2025年“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热情接待了实践团。他动情地分享了自己的创业之路:2016年凭借电子商务专长创办“南宁市嗨站软陶工作室”,精准定位市场,实现年营业额超百万,并积极招募肢体、聋哑残疾人共同奋斗;2018年正式成立公司,打造“嗨站定制”品牌,通过跨境电商将泥塑产品推向国际市场;2019年开设天猫旗舰店后,业务持续壮大,营业额突破400万元,团队规模也扩展至20人。
实践团成员对毕冬进行了专访,聆听他感人至深的奋斗历程和自强不息的心路。毕冬的坚韧精神深深感染了同学们。大家结合各自专业所长,围绕品牌建设、电商运营策略、产品设计创新等议题,与毕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积极为嗨驿站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出青年一代的智慧火花。
此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南宁理工学院“南理微光·织梦青年”实践团走出校园,扎根助残一线。他们不仅被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精湛技艺所震撼,更通过“清凉礼包”的温情传递、与自强模范毕冬的深度对话、以及对助残事业的积极建言,真切领悟到青年力量参与社会公益的深远价值。从孵化基地到创业企业,南理工学子用真诚的关怀和务实的行动,诠释着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汇聚的每一束“微光”,都在为照亮残疾人朋友的梦想之路贡献力量,也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友爱的社会持续注入蓬勃的青春能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