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科技农田遇“青春力量”!——成都医学院学子赴永丰村实践,让粮食安全有“young”更有“方”

2025-07-17 15:40 来源:中教网  雷烜   阅读 1.4万
464
分享

为深入了解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实践,2025年7月2日至4日,成都医学院“丰穗传薪”乡村振兴实践团在指导老师余杰、王金红的带领下,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及三苏祠博物馆,开展为期三天的粮食安全与农耕文化深度调研,以实践践行青年担当,用脚步丈量振兴之路。

探农田访史馆,触摸乡村改革脉络

7月2日,实践团走进永丰村产粮一线,亲眼见证农田智能化管理系统与农业机械化带来的高效生产,通过数据对比及村民口述理解了“藏粮于技”的内涵。午后,团队走进村史馆,从传统农具到现代“吨粮田”模型,系统了解了农田改革的发展历程。看着老照片里弯着腰的身影与旧农具上磨出的光泽,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乡村发展进程中的每一次跨越,都凝聚着几代人的奋斗汗水,这让青年更坚定了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队在永丰村村史馆参观学习)

走村户问民生,解码科技兴农实效

7月3日,实践团分赴卫生院与农户家中,多角度调研科技兴农的实效。村卫生院院长介绍:“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村民因繁重农活导致的腰肌劳损发病率下降近30%”,印证了科技对农民健康的积极影响。在农户访谈中,团队围绕农业科技应用、粮安政策普及、节约粮食践行现状等议题深入交流,通过村民口述与数据对比,清晰地展现“藏粮于技”战略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取得的实效。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村民)

访三苏承文化,探寻文旅融合新篇

7月4日,实践团赴三苏祠博物馆,重点考察了苏轼农政思想展区。在苏轼治水雕塑前,讲解员介绍苏堤“以水兴农”的巧妙设计。驻足展柜,《奏议集》中“重农贵粟”的奏疏、记载农耕技法的古籍、赈灾奏折等文物,生动展现了苏式父子“劝农兴修、体恤民生”的施政理念,让“民以邦本,食为民天”的深厚情怀深入人心。随后,团队成员与文旅部门展开座谈,探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结合的新路径,思考如何让文化资源反哺粮食生产,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三苏祠参观学习)

村党委书记李雪平介绍,永丰村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指引,依托物联网系统等“智慧农田”科技,2023年水稻亩产达700公斤,成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杆。这里既是水稻新品种的试验田,也是规模最大的农业新技术推广基地。“在永丰村试验成功的新品种,后续将大规模推广种植,持续为粮食增产增收注入强劲动力。”在乡村振兴推进中,永丰村需以治理效能提升涵养优良村风,以农旅融合拓宽增收渠道,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采访最后,李雪平寄语团队成员:“你们是最年轻、最有力量、最有活力的一代,期待你们为国家建设、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努力奋斗,贡献青春力量。”这为新时代青年指明方向:跳出书本囿限,以基层为课堂、视实践为教材、在推动国家发展、维护社会安定、谋求民生福祉的征程中,谱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奋斗篇章 。

(图为李书记与实践团成员交流)

在谈及乡村振兴目标时,李雪平表示,永丰村着力提升治理效能,营造和谐向上的村风民风;同时锚定“粮袋满、钱袋鼓”的目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途径拓宽增收渠道,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他还提到,与川内高校的合作,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智力新活力。“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期待社会各界积极建言献策,携手共建更美好的永丰村。”李雪平对参与调研的大学生寄予厚望:“你们是最年轻、最有力量、最有活力的一代,期待你们为国家建设、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努力奋斗,贡献青春力量。”

三天实践让同学们在泥土与稻香中读懂粮食安全的战略深意,也触摸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脉络。当智能化灌溉系统的数据化作田间实景,当村民关于粮食补贴的真切感悟映现政策温度,医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知行合一”的重量。实践团成员雷烜的感慨道出共识:“新时代青年既要手握课本里的医学知识,更要脚踩乡土大地,让青春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绽放价值——这正是三下乡赋予青年的成长密码,也是青年对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回应。”

撰文 | 严苏玲 胡嵘

图片 | 傅雨欣

一审 | 罗佳 

二审 | 熊姝雅 

三审 | 雷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