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青春溯古韵,非遗绽新芳 —— 湖南工程学院商学院“溯源湖湘艺脉,追光非遗乡情”中华文化传承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5-07-16 12:38 来源:中教网  谭浩博、陈永楠   阅读 1.3千
45
分享

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湖南工程学院商学院“溯源湖湘艺脉,追光非遗乡情”中华文化传承团于7月7日至13日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入基层,以青年视角探寻非遗魅力,助力非遗文化传播与活态传承,为非遗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油伞蕴匠心,石鼓访匠意

传承之旅从石鼓镇启程。在当地工作人员引导下,实践团走进油纸伞工坊,实地了解这一非遗技艺的制作工艺与传承现状。陈列墙上,一把把油纸伞宛如艺术臻品,凝结着匠人的智慧与情感,成员们亲身体验“锯竹、制骨、裱面、绘伞”等工序,感受一伞一匠心的细腻与精妙。采访中,传承人周汉宇分享了家族坚守油纸伞制作的故事,并表达了对年轻一代加入非遗传承队伍的期盼。

溯源虞唐非遗韵,青年共植传承根

在虞唐镇,实践团调研了咸鸭蛋腌制技艺、高跷表演艺术和楹联创作三项地方非遗。在咸鸭蛋制作体验环节,工作人员边示范边讲解,从挑选鸭蛋、清洗消毒,到腌制、封装,每一步都凝聚着传统工艺的智慧与匠心。

走进楹联艺术创作基地,成员们在“仄起平收”的韵律中学习对仗技巧,探寻1996年创办的全国首家农民文学期刊《银河》中“诗词联苑”栏目的文脉坚守。在提笔实践中,青年学子尝试将现代生活感悟转化为传统联句,探索非遗表达的时代语境。

在省级非遗项目虞唐高跷体验基地,团员们观摩了一场技艺与节庆相融的传统表演。传承人周景祥介绍,高跷起源于元朝末年,后逐渐演变为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实践团成员不仅深入采访表演者,更亲自体验穿戴木跷,在多次尝试中体会技艺的挑战与背后的文化底蕴。

匠心凝指尖,非遗藏云湖

在云湖桥镇,走近香烛制作场地,传承人向实践团展示了手工制香的独特匠艺。从甄选草本香料到融合自然辅材,再到和料制坯、定型晾晒,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匠人的用心与坚守。走进核雕工作室,方寸果核上的微雕世界令人惊叹,传承人罗根侯结合藏品讲述了核雕技艺从明清流传至今的演变过程,展示了山水、人物、典故在果核上的巧妙呈现。传承人的娓娓道来让实践团成员深刻得体会到,核雕不仅是手艺,更是智慧与精神的沉淀,是对自然的敬畏与文化的执着。

在盘龙社区开展的非遗宣讲中,成员们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青少年讲述油纸伞、咸鸭蛋、高跷、核雕、香烛等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现场孩子们积极参与互动问答,展现出浓厚兴趣。本次活动有效激发了青少年了解非遗、认同非遗、参与传承的热情,夯实了非遗“代际传承”的基础。

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却也面临传承挑战,但青春的力量,正可成为破局的希望。在油纸伞的竹骨纸面间触摸匠心,在高跷的起落腾挪中感受民俗,在楹联的平仄韵律里品读文脉,在核雕的方寸天地中领略智慧,在香烛的袅袅烟火中体悟传承,这些承载着千年文明密码的非遗技艺,正等待着新时代青年的创造性转化。未来,湖南工程学院商学院将继续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知,以青年视角探寻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道,让千年传承在青春接力中焕发别样光彩,让湖湘艺脉的薪火在新时代持续燃烧。(作者:谭浩博、陈永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