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6日讯(通讯员 王美钰 宋佳怡)为响应浙江省“深化‘八项工程’、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号召,近日,浙大城市学院“文旅促共富”之“数字创意赋能人文乡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前往杭州市萧山区横一村——“全国共同富裕基层观察点”开展调研实践。
图为:实践团队抵达横一村开展实地调研
实地探访鸭棚咖啡:解码地标空间的乡村转型
团队成员深入“鸭棚咖啡”等标志性场所,围绕乡村治理、生态蝶变和农文旅融合发展,与村书记共话横一村“蝶变”。横一村通过“绿色+农文旅”的模式,将传统农耕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鸭棚咖啡”等新业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村民以集体叙事凝聚发展合力,为“未来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图为:师生团队在“鸭棚咖啡”与村书记交流
在萧山未来大地游客服务中心,团队观看了横一村发展历程的专题纪录片。从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生态建设,到2018年提出“未来乡村”蓝图,再到如今“农旅融合+数字引领”,村庄发展路径清晰。调研指出,横一村兼顾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实现了资源优势的系统整合。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横一村未来大地游客服务中心
在横一村文创展厅,队员们调研了“柿龙井”“萝卜干酱”等本地产品,了解到这些产品正通过文创包装和数字传播进入更广阔的市场。团队还实地参观“如意山房”网红打卡点,体验云直播带货流程,切实感受到数字技术为本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图为:实践团队调研横一村农文创产品陈列
村民说共富:一棵老柿树变成“摇钱树”
调研期间,团队通过观察记录和半结构化访谈,走访了30余位村民、商户和游客,收集了关于村庄环境改善、数字设施应用、产业发展变化等一手资料。村民普遍对当前发展成果表示认可,认为数字化、文创化手段有效提升了生活便利度和经济收入。
图为:队员走访村民,了解共富发展变化
横一村围绕“柿子文化”构建了主题游线,探索以数字平台传播非遗技艺,以文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发展路径。“萝卜干”“柿龙井”等传统风味产品正在通过包装创新与线上销售焕发新活力,为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行范式。
图为: 团队田野观察
共话提升共富方案:从调研走向行动
通过实地调研,团队全面了解了横一村“绿色+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实践团队将围绕调研内容撰写研究报告,提出针对性建议,助力校地协同发展。
目前,浙大城市学院已与横一村村委领导交流产学研合作机会,有望以“文旅促共富”为切入口,探索数字赋能乡村人文建设的可持续路径。团队成员表示,将持续关注村落发展,推动调研成果落地转化,为共同富裕贡献青春智慧。
撰文 | 王美钰 宋佳怡
图片 | 宋佳怡
审核 | 陈子涵 谢睿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