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3日讯(通讯员 吕明沅)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关于“健全儿童伤害防控体系”相关要求,守护乡村儿童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7月12日,合肥工业大学“科普筑梦,鸿鹄黔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柳川镇,针对当地留守儿童集中且当前暑期与雨季叠加的现实情况,开展防侵防溺“双守护”主题宣讲活动,为乡村儿童的安全成长筑起坚实防线。
通过实地走访,实践队员了解到,“性别教育基础薄弱,儿童溺水防范难”已成为困扰当地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的突出难题。为切实织密安全防护网,团队此行深入加禾村、南脚村,开展精准化的“双守护”宣讲,致力于为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苗乡侗寨筑屏障
柳川镇地处黔东南山区腹地。受限于崎岖地势、交通不便与发展相对滞后,当地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高,致使留守儿童数量众多、占比突出。这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普遍缺乏父母细致监护与系统性的安全知识教育,不仅对青春期生理变化与性别特征认知薄弱,安全防护意识亦显不足,面临不法侵害与安全事故的双重隐患。
谈及儿童防侵害问题,村干坦言,村内不少儿童对身体敏感部位的防范意识薄弱,如果遭遇不当身体接触或言语骚扰时,往往不知如何有效应对。
针对这一痛点,实践团队精心设计了系统化、分层次的“防侵害”守护宣讲方案,通过认知与感受双重引导,帮助孩子们识别潜在侵害。认知层面,队员们运用“身体红绿灯”三区概念,形象化地讲解身体接触的界限:“红灯区”绝对禁止他人触碰,“黄灯区”仅限特定亲密关系者在必要情况下接触,“绿灯区”则适用于日常礼节性接触。感受层面,着重引导孩子们倾听并信任自己的感受:安全的接触带来舒适与安心,而侵害行为必然伴随紧张、恐惧或厌恶等负面情绪。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为加禾村儿童讲解“防侵害”知识。供图 徐浩桐
此外,为帮助孩子们精准识别侵害信号,团队系统梳理并细致解析了三大类危险征兆:从“以不怀好意的眼神上下打量、长时间紧盯隐私部位”的眼神侵害,到“谈论隐私部位、以利诱或恐吓迫使服从”的语言侵害,再到“试图触碰隐私部位、强迫观看或拍摄私密内容”的行为侵害。团队此举旨在通过具象化解读,助力孩子们跳出“可凭外表判断坏人”“熟人无风险”等常见认知误区,学会运用多元标准综合判断潜在危险。
在团队设计的“口香糖黏黏黏”游戏中,孩子们置身于模拟社交接触的不同情境,需独立判断是否遭遇侵害行为。这种趣味化体验不仅有效提升了孩子们对侵害信号的辨识敏感度,更着重鼓励他们在感知风险时勇敢、果断地说“不”,将潜在危险拒之门外。现场观察可见,参与的小朋友积极投入,面对模拟侵害行为均能清晰表达拒绝,宣讲所倡导的核心安全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真实反馈与有效内化。互动游戏成为巩固学习成果的生动载体。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向小朋友提出“防侵害”模拟情景问题。供图 徐浩桐
清水江畔筑安澜
柳川镇坐落于清水江中游,境内水网密布、沟壑纵横,年均降水量充沛。受地形与气候影响,汛期短时强降雨频发,常诱发水位骤涨、山洪突袭。复杂多变的水域环境潜藏着较高溺水风险,使防溺水工作成为当地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
值得警惕的是,溺水长期位居全球意外伤害致死原因的第三位,且溺水者中不乏水性良好者。结合当地江河密布、青少年会游泳者较多的特点,团队在防溺水宣讲中选择另辟蹊径,以“会游泳就不会溺水吗?”等问题出发,援引真实溺水案例,剖析即使擅长游泳也可能因体力透支、突发抽筋、遭遇暗流或漩涡等意外陷入险境,详解“静默溺水”中头部后仰、口鼻浮动、无法呼救的典型表现,并强调浅水区也存致命风险、救生员监护不能替代个人警惕、充气玩具不等同于专业救生装备等关键认知,为孩子们破除了关于溺水的常见误区。
针对当地复杂的水域环境,团队着重强调“主动远离危险水域”的根本原则,带领孩子们认真系统学习防溺水“六不准”规范;同时将岸上救援环节精准提炼为“呼(大声呼救)、叫(拨打 110/120/119)、伸(用工具救援)、抛(投掷漂浮物)”四字法则。宣讲中,团队进一步严令强调:未成年人必须严守“禁止下水救援”的安全底线。
图为南脚村儿童认真学习“防溺水”知识。供图 徐浩桐
活动尾声,队员们向孩子们逐一发放了特制的“防侵防溺锦囊卡片”,卡片清晰印有政府求助热线与紧急应对指南,确保紧急情况下可快速获取救助支持。
图为实践团队与加禾村儿童合照。供图 徐浩桐
此次“双守护”宣讲精准锚定柳川镇儿童的安全需求,以具象化知识传递与互动体验教学为抓手,让防溺防侵意识深深根植于孩子们心中,为乡村儿童健康成长再添坚实保障,赢得了镇村两级组织、家长及儿童的高度赞誉与一致认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