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鸿鹄学社携非遗漆扇进社区 童心巧手绘千年传承

2025-07-13 10:05 来源:中教网  周鑫磊 杜思颖   阅读 199
7
分享

中教网7月13日讯(通讯员 章立昀 周怡萱 杜思颖)7月11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鸿鹄学社文化传承团在鄞州区郡柳社区成功举办“非遗漆扇文化宣讲与实践体验”活动。此次活动依托校社共建平台,面向社区适龄儿童,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普及具有八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漆扇制作技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认知与传承。

溯源:跨越千年的指尖艺术

活动于下午2时在郡柳社区活动中心准时开始。鸿鹄学社讲解员王梦莹首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梳理了漆扇工艺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讲解从距今约八千年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讲起,实证了中国漆器工艺的悠久历史。她详细阐释了漆扇作为漆艺与扇艺结合的精粹,其核心技艺在于“以漆为笔,以水为墨”,利用天然大漆、矿物颜料与水的相互作用,在扇面形成独一无二的肌理效果。同时,“扇”与“善”谐音所承载的“扇行天下”的吉祥寓意与文化温度,也是漆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加深理解,活动现场播放了一段精心剪辑的漆扇制作工艺纪录片。视频清晰展示了匠人操作的关键步骤:调制颜料浓度、控制滴入清水的节奏、运用旋转或晃动等不同手法引导水流与色彩融合,以及利用扇骨在瞬间完成图案吸附的精准过程。画面中,颜料入水后自然晕散形成的瑰丽纹路,或如晚霞浸染,或似星河倾泻;扇面渐干后形成的肌理,有的呈现出老树皮般的遒劲质感,有的则如云锦般细腻柔和。纪录片播放期间,参与活动的三十余名儿童全程保持专注,对屏幕上展现的“水中作画”技艺表现出浓厚兴趣。

▲图为讲解员王梦莹为孩子们介绍漆扇工艺。徐意 供图

体验:童心巧手绘就独特纹章

理论讲解后,活动迅速进入实践环节。在鸿鹄学社志愿者的引导与安全保障下,孩子们分成小组,有序进入实操区域。“颜色滴入要适量,扇子入水角度要稳。”志愿者在每组操作前反复强调技术要点。孩子们在志愿者一对一的指导下,首先构思色彩搭配。一名小女孩选择了以翠绿为基底,点缀朱红与土黄。志愿者协助她将颜料依次滴入水中,翠绿迅速在水面铺展,后续滴入的朱红与土黄如同花瓣般在绿色背景上轻盈旋开,轻微搅动后,水面色彩交融,形成层次丰富的森林状纹路。孩子们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将素白的扇面以特定角度缓缓浸入水中,再平稳提起。颜料瞬间被吸附到扇面上,形成不可复制的天然图案。

活动现场,孩子们尝试了不同的技法。部分孩子采用“旋转法”,在扇面浸入水中后匀速旋转扇柄,使颜料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螺旋状或放射状花纹;另一部分孩子则偏爱“左右晃动法”,通过轻微左右平移扇面,引导色彩在扇面上流淌出如溪流般的自然曲线。每一次扇面提起,都伴随着孩子们惊喜的轻呼,水面上的随机色彩组合最终在扇面上定格为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

▲图为志愿者指导孩子们制作漆扇。胡丹翎  供图

成果:传统技艺在童心中萌芽

约半小时的晾干等待后,孩子们的作品相继完成。他们兴奋地举起自己制作的漆扇互相展示、交流。“看!我的扇面红彤彤的,像不像天边的火烧云?”“我的扇子上有深蓝和银色的点点,像夜晚的星空!”活动现场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和清脆的赞叹声。原本素白的扇面,在孩子们亲手参与下,变成了各具特色、承载着个人创意与传统技艺印记的艺术品。这把小小的漆扇,成为了孩子们人生中第一次与传统非遗工艺深度对话的珍贵信物。

活动于下午4时许,在夕阳映照下圆满结束。郡柳社区负责文化活动的老师全程参与并观察了活动效果。她表示:“此类活动非常受居民欢迎。将深藏于典籍和工坊的非遗技艺,以如此生动、可参与的方式带到孩子身边,让他们在动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这种体验是书本难以替代的。老手艺的生命力,正是在于能被握在手里、融入生活,而非仅仅陈列在博物馆中。”

▲图为小朋友展示自制漆扇。郭鑫  供图

展望:传承之路步履不停

鸿鹄学社文化传承团队长鲍稳杰表示,此次郡柳社区活动是“非遗进基层”系列实践的首站,选择漆扇技艺因其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较强可操作性,是青少年非遗启蒙教育的理想载体。活动获校团委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联合支持,后续计划将优化教学流程与物料配置,并积极对接本地中小学,目标在下学期将“非遗漆扇体验课”纳入校园第二课堂或美术课程,年内覆盖至少五所学校。同时,团队正筹备录制标准化教学视频,以数字化手段推广此项技艺。

孩子们笔下晕染的每一道独特漆痕,都在为传承千年的中华文脉增添充满童趣与活力的当代注脚。这场由高校青年学子发起、社区孩童热情响应的非遗传承实践,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悄然播撒。当传统工艺在稚嫩的指尖苏醒,非遗传承的未来,展现出勃勃生机。(作者:杜思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