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2日讯(通讯员 张语洋、王成志)“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堪称国之治理的一张“金名片”。近日,苏州城市学院大学生“枫火传声,善治民和”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王昊为、周玲燕的带领下,于6月底举行启动仪式,并于7月2日奔赴苏州市吴中区越溪街道珠村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度探寻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江南水乡的鲜活实践样本。
▲图为实践团队启动仪式合影
对话一线:解锁“善治民和”实战密码
实践过程中,与珠村社区治理核心力量的深度对话成为关键环节。珠村社区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社区坚实的调解工作基础:一支经验丰富的调解队伍,构建起覆盖28栋楼、53个单元的精细化网格体系。在每个单元电梯口,都设有网格员信息牌,与物业和党支部紧密联动,形成了一张高效运转的纠纷受理网络。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则结合实际案例,生动阐述了“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在社区治理中的显著效能。
此次对话清晰地展现出,珠村社区以精细网格为基石、党组织为核心,充分整合多方力量,将“依靠群众、预防化解”的“枫桥经验”转化为实实在在、可感可知的调解服务,有力践行着“善治民和”的目标。正如社区负责人所说:“我们通过网格化管理,让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被处理,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图为实践团与珠村社区书记访谈
▲图为实践团与珠村社区主任访谈
沉浸社区:领略“枫桥经验”时代新韵
走进珠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仿佛置身于一部鲜活的“枫桥经验”演进史之中。展陈区中央,智慧大屏实时跳动着民情数据,让人直观感受到社区治理的动态与精准。一旁斑驳的渔网,无声诉说着渔民“同船共济”的调解基因,那是“枫桥经验”在历史长河中的深厚积淀。东侧,香樟树艺术装置与桐油浸润的古老渔船相得益彰,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巧妙融合;而一旁的智慧图书馆,又为社区增添了一份浓厚的文化气息。
从过去在渔船、香樟树下进行调解,到如今借助智慧平台在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尽管时空在变,但“枫桥经验”和基层调解的活力依旧生生不息。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既要传承传统的调解智慧,也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调解工作更高效、更贴心。”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珠村智慧社区平台”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珠村社区演变历史
青年行动:奏响“枫桥经验”时代新声
实践团成员化身“枫桥经验”的积极传播者,在社区活动中心通过精心制作的展板和生动精彩的宣讲,向居民们清晰阐释了“依靠群众、预防化解矛盾”这一“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着重强调了党建引领的关键作用和群众路线的实践价值。宣讲现场气氛热烈,居民们积极互动,纷纷表示对“枫桥经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宣讲结束后,成员们迅速分组深入社区,开展了一场聚焦社区治理现状、矛盾调解效能及居民满意度的主题问卷调查。他们穿梭于社区的各个角落,与居民们亲切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一过程不仅为实践团收集到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更让成员们亲身感受到了“小事不出楼栋”这一基层实践智慧的温度与力量。一位实践团成员在调研后感慨道:“只有真正走进社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才能触摸到‘枫桥经验’跳动的脉搏,感受到它在基层治理中的强大生命力。”
▲图为实践成员向社区居民进行调解宣讲
▲图为实践成员在珠村社区合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州城市学院法学专业学子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基层实践紧密融合,用实际行动丈量基层调解的深度与广度。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只有扎根基层、大力实践,才能真正熟悉民生民情,开拓创新治理思路。
珠村社区的实践生动昭示,“枫桥经验”与社会调解需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赓续传统文化、数字技术赋能的三维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枫桥经验”的人本内核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实践团将继续深入各地基层组织,为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基层调解工作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基层治理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