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探寻峡江记忆 传承移民精神——武汉东湖学院小橙故事社会实践队研学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纪实

2025-07-11 22:44 来源:中教网  林睿思   阅读 4.0千
130
分享

中教网7月11日讯(通讯员 林睿思)2025年7月10日,武汉东湖学院小橙故事社会实践队16名队员怀着敬畏之心,走进坐落于秭归县徐家冲港湾之畔的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这座承载着百万移民记忆的文化殿堂,通过沉浸式展陈与数字化技术,让年轻的学子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深刻领悟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三峡移民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动力。

▲图为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

一、三峡碧波中的巴楚情:品味豪迈与灵秀

三峡,是万里长江的重要组成部分。迤逦壮丽的自然风光,孕育出珍稀独特的动植物资源;钟灵毓秀的峡江大地,培养出千载风流人物、百代市井情怀——它既是一座丰富的“自然博物馆”,也是一部深刻的“历史教科书”,而这份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在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的展陈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馆中,气势恢弘的三维数字展品“三峡成因”率先揭开了这幅壮丽山川的序幕:借助科技手段,它巧妙地重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观众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地壳的磅礴运动和岁月的神奇雕琢。自重庆的白帝城至湖北的南津关,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美、西陵峡的险峻,在这四百里的崎岖水道中,共同织就了长江最为瑰丽的山水画卷,这正是“万里长江,百里三峡,千秋神话”这句诗篇的生动诠释。

队员们跟随展览线路渐行渐深,详尽的图文资料进一步展开了三峡的四季风貌:春天,两岸的山花与嫩绿竞相争艳,碧蓝的江水倒映着往来的舟楫;夏日,洪峰翻滚,尽显自然之力的雄壮;秋天,红叶如火,与清澈的水面交相辉映,激发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冬日偶尔飘雪,银装素裹的江峡更显得宁静而庄重。在四季更迭之中,这里便是“自然博物馆”中最引人入胜的生动展品。

▲图为博物馆内展示的三峡风貌

二、纤夫铜影里的峡江魂:读懂坚韧与担当  

随着一路向前,16名队员被一组青铜群雕深深震撼——12尊纤夫铜像沿墙而立,他们弓腰屈膝,肩勒纤绳,皮肤的褶皱里仿佛嵌着未干的泥沙,眼神却如峡江磐石般透着不屈的坚定。“长江三峡以险著称,旧时行船全靠纤夫拉纤,他们是‘在鬼门关里刨食吃’的人。”讲解员的话语带着历史的厚重,让队员们不由得驻足凝视,目光在铜像的每一处细节上停留。

▲图为纤夫铜像

凑近细看,队员们更被雕塑的细腻所触动:铜像的手掌、肩膀上刻着深深的勒痕,仿佛仍能感受到纤绳经年累月的切割;就连脚下的“青石板”,都逼真还原了被纤绳磨出的条条凹槽,那是岁月与力量刻下的印记。群雕尽头的影像屏恰在此时传来震撼的声响,1950年代的纪录片正在循环播放:湍急的江水中,数十名纤夫喊着雄浑的号子逆流而上,号子声里既有对命运的抗争,更有对协作的坚守,与眼前的青铜群像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从纤夫的同舟共济,到移民的舍家为国,峡江儿女的精神内核从未变过。"实践队指导老师在交流中说道。队员们纷纷记录:这种植根于长江的坚韧与担当,正是今天乡村振兴最需要的精神养分。

三、水下归州的震撼:见证变迁中的传承

步入展厅,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过去的归州,"水下归州"复原场景让喧闹的队伍瞬间安静。600平方米的空间里,声光电技术精准还原了1997年三峡蓄水前的归州古城。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能看到青石板街道在水中静静延伸,木质吊脚楼虽历经“岁月冲刷”,仍顽强展现着曾经的韵味,斑驳的商铺招牌依稀可辨。水中光影摇曳,恰似岁月流转,当年归州老城的烟火日常——铁匠铺的火星四溅、街边的叫卖声声,似乎都在这粼粼波光中被唤醒。

▲图为三峡移民博物馆在水下复原归州城部分景象

一旁的三峡蓄水情景展示屏,更是直观再现了水位上涨、城镇逐渐被淹没的震撼过程。2003年6月,库区蓄水至135米,归州的民主路、解放街等4条主要街道没入水中,千年古镇遗址就此沉入江底。如今,博物馆的“水下归州”不仅是一处展陈,更是对那段波澜壮阔移民历史的深情回望,承载着峡江儿女的乡愁与记忆。

展区内的"乡愁展柜"更藏着动人故事:移民李奶奶的陪嫁木箱、少年带走的课本、匠人不舍的刨子……"这些物件是文化的种子,带着生活的温度,与水下的古镇景象形成奇妙共鸣,仿佛能让人听见当年搬家时的叮咛、离别时的叹息,以及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图为当年移民时签署的文件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以“水下归州”为核心,串联起影像与实物,让沉睡的历史苏醒,让后人在光影与触感中读懂三峡的变迁,传承那份舍家为国的移民精神。

四、跨国对话:让三峡故事走向世界

行至“三峡工程全景沙盘”展区时,两个专注观察模型的外国身影引起了队员们的注意。主动上前用英语问候后,队员们得知,这两位罗马尼亚游客是因听闻三峡工程的世界影响力,特意前来博物馆探寻背后的故事。

▲图为三峡工程全景沙盘

实践队队员们随即结合展厅中的影像资料,向她们讲述了三峡工程从构想 to 建成的艰辛历程,以及移民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动人故事。当听到移民们带着老物件远迁他乡、却始终心系故土时,两位外国游客频频点头,感慨道:“这样的工程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的勇气与奉献的见证。”

交流中,小橙故事实践队队员还向外国游客推荐了博物馆里的“水下归州”复原场景和纤夫群雕,告诉她们这些展项能让人更直观感受到三峡的自然之伟与人文之厚。离别时,外国游客笑着说:“通过你们的讲解,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立体的三峡,这比任何纪录片都更动人。”

▲图为小橙故事实践队成员与外国游客的合影

此次偶遇交流,不仅让武汉东湖学院的实践队员们在跨文化沟通中锻炼了能力,更成为三峡文化与世界对话的一个小小窗口。正如实践队队员所说:“三峡工程的壮阔属于世界,移民精神的温暖不分国界,能成为文化传递的桥梁,我们很自豪。”

四、青铜千年语:从战国铜敦看文化根脉

藏于三峡移民博物馆内的秭归博物馆,为队员们打开了另一扇时空之门。战国铜敦静静躺在展柜中,这件三足圆敦通体鎏金,盖与身严丝合缝,腹部的蟠螭纹细密如织,镂空盖钮似一朵含苞待放的橘花——要知道,这是两千多年前工匠纯手工打造的。

▲图为战国铜敦的复制品

大江东去,盛世安澜;高峡平湖,沧桑巨变。百万移民的惊天壮举、移民干部的无私奉献、建设者们的辛勤劳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成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功典范。百万三峡移民用无私的行动,写就了一部人类迁徒的传奇史诗,绘就了一幅感天动地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三峡移民精神的历史壮歌。

▲图为小橙故事社会实践队成员合影

江潮起落,精神永恒。队员们走出博物馆,江风裹挟着橘香扑面而来。从纤夫铜像的坚韧,到移民搬迁的奉献;从战国铜敦的匠心,到跨国对话的共鸣,一天的学习让"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有了具象注解。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峡江的水奔流不息,秭归的故事未完待续,我们的青春,正要为这故事写下新的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