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曲阜师范大学“古驿新馆”实践队到黄山馆镇调研

2025-07-08 15:42 来源:中教网  王姝娜 赵梦涵 高慧媛 李苗苗 陈曦 臧梓怡 吕炜杰   阅读 8.5千
259
分享

为解码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与“文化振兴”的协同密码,推动现代农业与传统文化在乡村场域的融合创新,2025年7月3日,曲阜师范大学“古驿新馆”实践队先后走进山东省龙口市格润富德生态牧场与黄山馆镇后徐村,通过产业调研与文化溯源双维度实践,探寻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多元可能。

实践队出发前,通过研读政府工作报告及地方文献发现:格润富德牧场作为胶东地区现代化畜牧业标杆,已形成“养殖+加工+文旅”的三产融合模式;馆前后徐村则是胶东革命先驱徐镜心的故乡,拥有百年民居群落与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开发革命主题展览,让红色文化可看可感。有效吸引了游客,同时创造就业机会,助力村民增收,走出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道路。

占地2000亩的龙口格润富德观光牧场,以农旅融合为引擎,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牧场运用智慧养殖系统实现奶牛精准管理,依托完整产业链保障奶源品质。同时,将生产场景转化为旅游资源,农牧科普馆、自动化养殖区吸引大量游客,旅游收入成为地方经济新增长点。产业融合带动就业成效显著,牧场通过“产业 + 就业“模式,提供养殖、旅游、加工等岗位,带动数百人就近就业。此外,还联动周边农户,推动种植、餐饮等产业发展,激活乡村经济活力,以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午后的馆前后徐村,百年榕树在春日暖阳下静立。实践队首先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委会主任展示了“文化+治理”的创新实践:通过整理徐镜心革命事迹,村里开发了“红色家风讲堂”,每月吸引周边学校师生前来研学;依托省级传统村落资源,由政府牵头投资,已修复明清民居多处。徐镜心故居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能为区域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文化生态环境,形成了文物修复、文化策划等专业人才的就业磁场,为周边村落带来了巨大收益。在文化治理双轮驱动下,村容村貌也迎来蜕变。曾经泥泞的土路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柏油村道,蜿蜒穿梭于白墙黛瓦间。每家每户前新加装了分类垃圾桶,每天由保洁员统一清理回收,让垃圾有了“专属归宿”。这些改变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更让古朴村落焕发出现代文明的生机,让每一位走进馆前后徐村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历史厚重与生态宜居交织的独特魅力。

走进徐镜心故居,斑驳的门窗与泛黄的各类课本,静静诉说着这位辛亥革命先驱“实业兴乡、教育救国”的壮志豪情。徐镜心 1874年生于此,1903年远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1906年归国后,以故居为据点,广纳爱国青年投身革命,成为胶东地区民主革命的重要火种。

如今,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故居,正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崭新姿态焕发活力。当地深挖徐镜心革命精神与民主思想内涵,将故居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与文旅打卡点,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此感悟先驱理想,红色文化热度持续攀升。曾经沉寂的村落,摇身变为“红色文化 + 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村,实现从历史文化资源向经济发展动能的转化。

从牧场的智能车间到古村的青石板路,实践团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根基与文化灵魂的深度融合。格润富德牧场的“科技+产业”模式以智能车间为载体,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养殖环境温湿度、牲畜健康数据,将传统牧场升级为数字化产业集群,不仅带动饲料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落地,还为乡村创造技术型就业岗位超200个,夯实物质基础。馆前后徐村则依托红色革命遗址,将古民居等历史遗存与红色故事深度融合,让游客在触摸历史中感受文化底蕴,以“红色+文旅”路径筑牢精神内核,实现产业与文化的双向赋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