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东北的青山绿水间,一支名为“红芯相传,智惠乡村”的实践队正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2025年盛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子深入贵溪市志光镇,将义务教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社区院落与校园角落,以青春智慧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创新路径。
一、多维课堂:打破围墙的教育革新
在馨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普法教育化身趣味剧场。“八周岁孩子可以‘打酱油’”队员们用生活化案例讲解《民法典》,孩子们在笑声中理解法律边界。安全教育的“三不原则”通过情景演练扎根童心,一堂用电安全课让社区儿童学会识别漏电危险,掌握防触电原则,提高安全意识。
志光中学的教室里,科技与语言碰撞出火花。“中国新四大发明”猜谜开启航天科普之旅,纸火箭制作点燃科学梦想,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眼中闪烁着对星空的向往;普通话擂台赛上,《黑灰化肥》的绕口令角逐引发阵阵欢笑,方言与普通话的故事对比剧,让语言学习成为通往广阔世界的桥梁。物理实验更掀高潮:彩虹牛奶的张力涟漪、非牛顿流体的“遇强则强”,抽象原理在亲手实践中具象化。课堂变成了探索奥秘的乐园,“原来科学这么酷!”课后,不少孩子还意犹未尽地讨论着实验现象,科学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萌发。
二、乡土为书:田野间的沉浸式学习
当教育走出教室,泥土便成为最好的教科书。在古城村的水田里,队员们卷起裤腿与村民共插秧。“下田要学鹭鸶步,插秧得懂水脾气”,老农的箴言让劳动教育鲜活起来。一下午的劳作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深意。这种“农耕实践课”将思政教育融入土地,让劳动精神深植青春血脉。
红色资源同样转化为育人沃土。在龙志光烈士纪念碑前,庄严的入党誓词与碑文隔空对话,实践队清洁纪念碑基座,打扫周围杂草落叶,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英魂最朴素、最真挚的敬意;村史馆的泛黄照片讲述烽火岁月,老党员动情追忆“夜袭夏家岭”的壮举,。当葫芦丝旋律在红色故事会中流淌,革命精神如清泉浸润心田,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化作青年心中的信仰灯塔。
教育如微光,代代相传终成星河。这场义务教育实践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普法教育在社区剧场中生动演绎,科学原理于牛奶涟漪间直观显现,红色基因借烈士纪念碑具象传承。当大学生们俯身插秧的汗水滴入泥土,当留守儿童在绕口令比赛中绽放自信笑容,义务教育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
“最贴近大地的服务中,青春力量终将汇聚成光——这束光,既能照亮留守儿童的书本,也能点燃乡村振兴的希望。”正如他们在总结中所言。未来,“红芯相传,智惠乡村”实践队将持续探索多样化的创新载体,让义务教育的星火在广袤乡野燎原。
文字:黄伟平、刘舒欣、欧阳文婕
图片:姚伟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