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踏入大田乡红军小镇,穿梭于非遗传承地、红色记忆馆与古村遗迹间,开启一场沉浸式文化探索之旅。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实践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触碰文化,解锁蕴藏其中的精神宝藏。
一、蚯蚓灯影里的千年匠心:非遗传承所的“文化脉搏”
实践队首站抵达大田蚯蚓灯传承所。在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中,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蚯蚓灯以竹篾为骨、彩绸为衣,造型灵动逼真,舞动时如灵蛇游走,寄托着先民对丰收的祈愿。代表性传承人黄茂生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这项技艺从濒临失传的边缘拉回大众视野,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新生。馆内陈列的精美灯组与制作工具,无声诉说着匠人们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也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承价值。
(图为大田乡蚯蚓灯 栗庶杰供图)
二、石阶溪语中的乡野逸趣:乡边小道的“自然馈赠”
离开传承所,队员们漫步于乡边小道,邂逅了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右侧溪水潺潺,鱼鳞状石阶错落有致,将水流切割成跳跃的音符。队员们脱下鞋袜,赤脚踩在清凉的石阶上,任由溪水轻抚脚踝,与自然亲密互动。戏水的欢声笑语与溪水的叮咚声交织,构成一曲欢快的田园乐章。这一刻,队员们不仅触摸到大自然的温柔肌理,更体会到乡村生活返璞归真的诗意与美好。
(图为乡边小道的鱼鳞石阶 栗庶杰供图)
三、旧物承载的时光记忆:乡愁纪念馆的“情感共鸣”
步入乡愁纪念馆,实践队员们仿佛推开一扇通往往昔的大门。老式木桌上摆着豁口的粗瓷碗,墙角锈迹斑斑的煤油灯蒙着岁月的灰尘,墙面上挂着磨得发亮的农具。这些看似寻常的老物件,却曾是当地百姓生活的必需,斑驳的陶罐盛过百家饭香,吱呀作响的织布机织就全家冬衣,褪色的蓑衣在风雨中守护农人的辛劳。讲解员指着一台布满裂痕的座钟说:“这是当年镇上第一户人家的宝贝,整点报时的声音能传半条街。”
(图为乡愁纪念馆 栗庶杰供图)
四、星火燎原的红色印记:苏维埃纪念馆的“精神洗礼”
在苏维埃纪念馆,队员们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泛黄的老照片和生动的场景复原,讲解员带领大家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从红军战士使用过的简陋武器,到布满弹孔的旗帜,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革命先辈们为理想信念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当年的战士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随着讲解不断深入,队员们仿佛看到先辈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身影,深刻体会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队员们心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信念愈发坚定。
(图为苏维埃纪念馆 栗庶杰供图)
五、古宅深巷中的文脉赓续:进士故居的“文化回响”
沿着蜿蜒乡道,实践队走进一座静谧小村庄。这里曾是红色根据地,留存着众多革命遗迹。而村中一座雕梁画栋的古宅尤为引人注目——这里曾是一位进士的居所。踏入古宅,青砖黛瓦间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讲解员介绍,这座古宅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承载着当地崇文重教的传统。从红色革命圣地到古代文化宅邸,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脉络纵横交织,让队员们在历史的碰撞与交融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多元与深邃。
(图为进士旧居 栗庶杰供图)
此次大田乡之行,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在非遗技艺中触摸文化根脉,在红色遗迹中汲取奋进力量,在古村老宅中感悟文明传承。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化身文化传播使者,让大田乡的非遗瑰宝与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以青春之力续写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通讯员 栗庶杰 刘伟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