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南昌大学“石榴同心”社会实践队赴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赣疆协作的深情里触摸团结温度,在界碑守护的忠诚中汲取奋进力量,用青春足迹续写各民族同心筑梦的新篇章。
援疆情牵两地 同心共筑家园
江西与克州,虽隔万水千山,却因援疆情谊紧紧相连。实践队怀着对赣新协作的深厚敬意,走进阿克陶县,探寻江西援疆工作的生动实践。从教育“红杜鹃”绽放帕米尔高原课堂,到“江西红医生”守护边疆群众健康,再到产业项目激活戈壁经济,十一批777名江西援疆干部人才接力奋斗,近600个援疆项目落地生根。
“自入疆以来,我们始终抱着‘援助新疆就是建设江西’的信念,从产业协作到教育医疗,从项目带动到民族团结,把江西经验融入克州发展,让赣疆同心之花绽放在戈壁滩上。”江西省援疆干部的介绍,让队员们看到赣陶两地学校结对共建、医护人员师带徒传承、产业项目带动群众就业,处处彰显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根基。
图为援疆干部为实践队员讲解
“从红土地到戈壁滩,改变的是地域,不变的是‘一家人’的真心。援疆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一起‘造血’,这种共富共荣的情谊,正是民族团结最动人的模样。”实践队员朱启宏在笔记中写道。
民族情融日常 文化共生共荣
“欢迎远方的朋友,快尝尝刚出炉的烤包子!”在上阿图什镇孜拉莱·阿不力米提家中,堂屋茶几上摆满手抓饭、酸奶疙瘩和水果。“小时候村里尘土飞扬,冬天教室烧煤炉呛得慌;现在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学校有暖气和多媒体,看病有合作医疗,国家让我们住进了安居房。”孜拉莱的话里,道出了新疆日新月异的变化。
图为队员们在孜拉莱·阿不力米提家中
队员们走在街上,昔日尘沙漫天的土路两侧,如今整齐地种着白杨树,树下的花坛里开着格桑花,连墙角都爬满了牵牛花——这满眼的生机勃勃,早已把“黄沙遮天”的旧模样藏进了记忆里。转过街角,馕店的叫卖声混着无花果甜香、社区公园设施齐全、超市货架上既有本地的巴旦木、酸奶疙瘩,也有从内地运来的新鲜果蔬,老板正用流利的普通话问“要不要塑料袋”。路边的双语公示栏里,既有医保政策,也贴着邻里互助的暖心故事——这些看得见的变化里,藏着日子越过越实的底气,更藏着各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情。
“以前在课本里读‘民族团结’,总觉得离得远。”实践队员闫磊在本子上写道,“现在才懂,是街头递过来的一块馕,是公园里共下的一盘棋,是大家凑在一起把日子过红火的劲儿。”
界碑铸魂守土 精神薪火相传
推开“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家门,队员们被满墙的“中国石”深深震撼:大小不一的石块上,“中国”二字刻痕深浅不一,有的边缘被摸得光滑,有的还带着凿刻时的棱角。这些石头是83岁老人57年坚守的见证——从青春到白头,她在帕米尔高原边境线上刻下10万块界碑石,寒冬趴在雪地里凿字,酷暑顶着烈日打磨,手磨出厚茧,眼熬出细纹,却从未停歇。
图为实践队员与布茹玛汗・毛勒朵合影
“这石头上刻的是‘中国’,心里装的是祖国。”老人攥住队员的手,掌心的温度混着岁月的粗糙,胸前的党员徽章在阳光下格外明亮。望着眼前的年轻面庞,她对队员们语重心长地嘱托:“你们要在党的带领下,好好学本领,将来多为祖国作贡献啊!”
这一刻,在场队员无不动容。实践队员王钰在笔记里写道:“她的手刻下了界碑,更在我们心里刻下了‘忠诚’二字。”布茹玛汗·毛勒朵就是“活界碑”,正是因为千千万万个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存在,才有了祖国边陲的安宁,他们用实际行动坚定地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
海拔4000多米的布伦口乡苏巴什村,寒风掠过慕士塔格峰,却吹不散护边员麦麦提努尔・吾布力艾山眼中的坚定。“国界线就在哪,我们人就在哪!”几十年守边路,他磨坏了37双鞋、骑坏了10匹马,身上20余道伤疤是风雪的勋章,8颗假牙记录着吞雪解渴的岁月。即便重伤,他也总说“护边比命重”,数次将护边责任置于个人安危之上,伤未痊愈便重返岗位。
图为实践队员与麦麦提努尔・吾布力艾山交流
这份坚守也早已融入血脉——女儿古丽加玛丽接过父亲的巡逻包,成为新一代护边员。他们的故事,正是“骨头比石头硬、勇气比氧气多、斗志比海拔高、素质比钢铁强”的布伦口护边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脚踏新疆热土,浸润团结力量。从红土地到高原,变的是海拔,不变的是各民族对祖国的赤诚。实践队队员纷纷表示,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石榴同心”的精神在青春奋斗中愈发炽热,争当维护民族团结的倡导者、践行者、传递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