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5月14日讯教育,是一场美丽的奔赴,它的终极目标不是塑造“标准化零件”,而是唤醒每个生命的独特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在梓潼县文昌第一小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始终秉持“儿童立场”,坚持将课堂从“知识灌输地”转变为“思维碰撞营”。
一、以生为本: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
日常工作中,我们一直在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精神,努力去除教育的“功利化”,让教育回归本真。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打破“逐段分析”的传统模式,设计了“主题式大单元学习”模式:并围绕“传统文化里的智慧”这一主题,有效整合古文选读、古诗鉴赏与非遗文化实践,引导我们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赛、手作体验等多元方式去感知文化内涵。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则推行“问题链教学法”,如在“图形的运动”单元,学校数学教师就以“怎样用七巧板拼出航天飞船”为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操作中理解平移的本质,而非机械记忆概念。这种“以学定教”的理念,让教育真正回归到了对“人”的关注——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答对了几道题,而是他们是否在课堂上学会了提问、质疑与创造。这样做,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实现自我发展”的特点。
二、深耕课堂:用专业素养撬动质量提升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师的专业厚度决定着教学的精度和高度。学校倡导“三精课堂”建设目标:精准把握学情、精心设计活动、精细反馈评价。
(一)精准把脉:让教学始于“最近发展区”。
开学初的“学情诊断单”、单元前的“预学小调查”、课堂中的“即时反馈器”,构成了我们的学情研判体系。如在六年级“百分数的应用”知识点授课前,我们通过问卷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折扣问题”有生活认知,但能准确列式计算的人数比例却很低。基于此,我们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主动将教学重点从“概念讲解”转向“情境建模”,并结合模拟“超市促销方案设计”等活动开展,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精准掌握知识。
(二)精心设计:让学习在“做中学”发生。
通过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做过的事”记忆留存率达75%。近一年来,学校大力推行课堂“项目式学习模式”。如在三年级科学课上,老师就引导学生围绕模拟“校园植物挂牌”项目,去完成了植物分类、特性调研、标牌设计等具体的学习任务,全程融合了观察、测量、写作、美术等多学科知识;在五年级语文课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开设了“我的校园微纪录片”项目,引导学生从撰写脚本、拍摄剪辑到配音解说等多方面体验知识技巧,虽不完美,但也有一定的效果。活动开展,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对于学生养成综合素养作用非常积极。
(三)精细评价:让成长可见可感。
教育教学中,我们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最新要求,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坚决摒弃“唯分数论”,致力于构建“三维评价体系”,即知识技能维度采用“分层作业+个性化错题本”,能力素养维度建立“成长档案”(收录探究报告、创意作品等),情感态度维度实施“每日三省”(我学会了什么?我帮助了谁?我今天有什么进步?)。这种评价可以为学生成长“赋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成长的力量,主动对接自己学习中成功与不足,主动和同学分享成功经验,主动改正不足之处。目前,之一模式,我们还在积极构建中。
三、协同育人: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需要家庭与学校同频共振。学校积极构建“家校协作育人共同体”。
(一)理念共识:开展“家长学校”培训活动。
为形成家校协作的育人合力,我们定期举行家长学校培训活动,专门解读“双减”政策、分享科学育儿理念,打破家长“唯成绩论”的焦虑。如针对“孩子写作业磨蹭”问题,我们就通过“时间管理亲子工作坊”,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建立节奏感,而非简单催促指责。
(二)行动共为:打造“家长志愿者智库”。
学校的各级家委会,涵盖医生、工程师、非遗传承人等职业群体。我们引导他们争当志愿者,积极助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主动走进课堂,和学生分享《地震逃生知识》《剪纸里的民俗文化》等特色课程,实现了教育资源从“单一课本”走向了“多元社会”。
(三)成长共享:开展“亲子学习”活动。
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我们在寒暑假联合学校政教处推出了“家庭微项目”:如“我的家乡美食地图”项目,就是让学生、家长在假期共同调研家乡小吃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并绘制手抄报或录制视频来宣传;“家庭图书角创建”项目,就是引导亲子共选书目、共设阅读计划、共写读书笔记,让阅读成为家庭生活的“常态”。
四、守正创新:在传承与变革中寻找教育“最优解”
教育既需要“根”,也需要“光”:“根”在传承教育本质,“光”在紧随时代变革。面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教育新时代浪潮,学校一方面坚守“深度学习”的内核,通过“无手机课堂”“沉浸式阅读日”来培养学生专注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新模式,旨在利用智慧课堂平台实现作业智能批改、学情动态分析,让科学技术成为减负增效的工具,而非教学“主角”。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新时代,在梓潼这片浸润着红色文化和文昌文化的沃土上,我们将继续以“真材实料”的态度去深耕课堂,用“咬文嚼字”的精神去打磨教学,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发源地。(梓潼县文昌第一小学校 安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