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16日讯(通讯员 陈昱)近些年,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团队积极响应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连续深入西藏米林市羌纳乡西嘎门巴村、酉阳车田乡等偏远地区,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责任与担当。近日,学院“语润童心·艺绽乡梦”推普实践团一行11人前往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县兰桥镇,从语言筑基、电商赋能、非遗传承三个维度开展了一系列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
▲视频为原创推普实践成果MV
1.语言筑基,童心启航
师生们携带《婴幼儿照护与普通话推广宣传手册》和《照护+普通话》双绘本走进农户家中,为新手妈妈和孕妈妈们传授普通话儿歌、亲子共读技巧以及科学育儿知识。同时,团队还为当地儿童开设了普通话趣味课堂,让普通话学习成为妇女儿童成长路上的重要一课。
▲图为实践队员跟妈妈交流
2. 电商赋能,乡音促发展
顶着炎炎烈日,师生团队深入黄精玉米种植基地进行调研,开展“普通话赋能产业”专项服务。针对村民在直播带货中因方言障碍和术语不足导致的销售难题,团队创新推出“方言+普通话”双模式直播,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推广效果。
▲图为实践队员助农直播
此外,团队还为村民量身定制了“普通话特训营”和“直播陪跑计划”,未来学院还将结合电子商务专业优势,通过“普通话+电商”双驱动模式,助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3. 非遗传承,花灯焕新彩
在兰桥镇新华村,师生们发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因方言限制面临传播困境和传承断层的问题。在市级传承人杨正斌等老艺人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学习了花灯表演的步法、器乐和情景对话等技艺,并将方言教学转化为普通话版本,并录制了《花灯普通话教学视频》,帮助老艺人掌握标准发音。
团队还探索出“非遗+推普+数字课堂”的传承新模式,让普通话成为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的“催化剂”。
▲图为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们合影
活动中,师生团队还通过多种形式推广普通话,包括采集方言语料并开发AI转译手册、创新“智能二维码+沉浸课堂”教学模式、依托村情馆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举办普通话挑战赛激发爱国热情,以及打造“乡村情景秀”回馈乡亲。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将实践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此次兰桥之行,青年学子以语言为桥梁、以艺术为翅膀,用专业知识和热情服务乡村。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帮扶工作,建立“1+1师徒结对”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持续输送优质语言教育资源,以“智志双扶”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文稿丨岳阳娟 陈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旭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