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昌萍)暮春时节,与朋友漫步在邛海湖畔,樱花谷里乱花渐欲迷人眼:粉红的月见草温柔了时光,娇嫩的芍药绽开笑脸,蔷薇缀满枝头……远远就看到山脚几棵高大的树上浅紫色的花儿开满枝头。我快步走到树下,惊喜地告诉朋友:“是苦楝花开啦!”“客里不知春事晚,举头惊见楝花香”,大概就是我此时的心境。
走近细看,细碎的苦楝花静静地绽放在葱绿的枝叶间。五个白色的细小花瓣手牵手,每一片花瓣尖都被春风晕染上一点浅紫,与花心深紫色的管状花蕊相映衬,深紫浅紫皆梦幻。每一朵小花宛如娇羞的女子,又似闪烁的星子,在微风中摇曳,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一树树如烟似霞的楝花,为大地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年花信风,梅花最先,楝花最后。古人根据农历节气,从小寒到大寒,从立春到雨水,再到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共八个节气,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花信风。谷雨前后,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楝花是春天乐章的尾音,也是夏季篇章的前奏,它提醒我们与春天告别,迎接初夏的到来,因此也被称为“报夏花”。
如此美丽雅致的花儿,为何叫苦楝花呢?《尔雅》记载:“叶可练物,谓之楝。”苦楝树浑身都是宝,枝叶的灰烬和种子可用来洗涤衣物,古代把这种洗涤方法称“練”,因是植物,后演变为“木”旁,成了“楝”字。因它的根、茎、叶、果实、树皮均具苦味,果实甚至“苦过黄连”,故而得名“苦楝”。因其木材纹理优美,不易生虫,是打制衣柜、箱子等家具的上品材料。
望着苦楝花,思绪飘回到了童年。春末,妈妈带着我们去河沟边采摘苦楝花,晒干后碾成粉末,留待盛夏涂抹祛痱子用;初中时我住校,因水土不服,腿上长疮,久治不好。后来妈妈得一土方,每日用苦楝叶熬水为我擦洗,竟慢慢康复了。原来苦楝叶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治疮癣等作用。
楝花谢后,翠绿的果子逐渐膨大,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女孩子们用它玩“捡子儿”,男孩子则把它当作弹珠和弹弓的子弹,玩得不亦乐乎。童年的欢笑声藏在一颗颗绿色的苦楝果里。
冬天,苦楝叶飘落,一束束金灿灿的苦楝果挂在光秃秃的枝头,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冬月的晴天,姐姐带我们去采苦楝果回家。妈妈用温水浸泡后去皮捏碎,变成打布壳的天然浆糊。我们把长桌抬到院子的梨树下。妈妈先细心刷浆,再铺展碎布条抹平。在她指尖翻飞中,零碎的花布渐渐拼成厚实的布壳。妈妈用纸印下我们脚的尺寸,一针一线缝制孩子们过春节穿的鞋子。我曾好奇地问妈妈:“怎么不用面糊呢?”妈妈笑着说:“苦楝果浆粘的布壳松软,纳鞋底时锥子和针好穿过,做鞋省时又省力。”妈妈的爱藏着针脚的褶皱里,温暖了岁月。
苦楝花因其谐音“苦恋”,常被用来象征爱情的苦涩与甜蜜,如戴望舒笔下“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苦楝花似乎也带着淡淡的哀愁。因此,“楝花与合欢花、相思树”并称为象征爱情的三大植物。文人墨客的笔下,苦楝花常寄托深情。“绿树菲菲紫白香,犹堪缠黍吊沉湘”,写其花色紫白相间,幽幽香气中饱含着诗人对往昔的追忆;王安石的“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以轻柔的笔触展现楝花飘落的唯美温柔;“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则借棟花抒发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不舍,告诫人们珍惜时光。
举头惊见楝花香,看着满树繁花,儿时的回忆历历在目。时光匆匆,从不为谁停留。这苦楝树,自春至冬,默默奉献自身所有,以花、叶、果滋养生活,以木成材造福岁月。它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精彩不在于绚烂的表象,而在于无私的给予与坚韧的成长。愿我们也像苦楝树一般,在岁月里沉淀,在奉献中绽放,让每一段时光都蕴含温暖与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