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昌萍)普格县附城小学 华昌萍 春日的夜晚静谧美好,2025年本真语文工作室成员一同观看特级教师吉春亚执教的六下第五单元《学弈》视频课。大家一边观课,一边交流着自己的感受。恩师也还不时进行点拨。
开课环节,我就被深深吸引,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更是被吉老师一个又一个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所震撼。每一个学习活动都像是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浪花,让人忍不住感叹:原来语文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现将吉老师执教《学弈》一课令人心儿怦怦跳,让我醍醐灌顶的几方面进行复盘。
心跳之一:情境巧导入,结构化思维 一开课,吉老师就以本单元口语交际“辩论”中的生活情境引入,特别是目前争议较大的问题:智能机器人是有利社会还是毁坏社会?用问题驱动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吉老师根据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课后习题和口语交际内容的内在逻辑关联,精准确定单元任务群主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说话有理有据。总任务:开展辩论赛,我是金牌小辩手。根据本课特点,落实子任务一:跟着古人学辩论的技术。要学习辩论,首先要向古人学智慧。吉老师顺势指导学生朗读孟子的名句,引出《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点明辩论双方为“亚圣”孟子与告子,将学生带入了古人的辩论情境中。
赏评:此设计巧妙地将单元主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辩论情境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度。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积极思考和表达的氛围中,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入古人辩论,不仅契合单元主题,还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单元结构化思维,有助于整个单元学习的融会贯通,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心跳之二:破字词密码,知辩论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辩论材料内容?吉老师用“辨一辨”一线串珠,贯穿始终。“辨字形”时,她引导学生对比“弈”与“奕”,结合图片和组词进行辨别,帮助学生轻松弄懂题目意思并记住难理解的字;辨字音上,聚焦三个“为”字,引导学生据意断音——“惟弈秋之为(wéi)听;一心以为(wéi)有鸿鹄将至;为(wéi)是其智弗若与?”顺势理解带“为”字的三句话的意思。这看似简单的辨形辨音,顺应“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语言学习规律。学生结合语境来判断读音,更利于语言文字的理解。
赏评:辨别字形,读准字音是文言文学习中读通课文的基础。吉老师从字形和字音这两个基础方面入手,采用对比和据意判音的方法,避免了枯燥的死记硬背。让学生在思考和辨别中掌握知识,既加深了记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字词难点处有方法引领,吉老师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会用此方法就会迁移运用到其他课文的学习中。03 心跳之三:据意来断句 知文言文意文言文的断句和虚词理解是重难点,吉老师又将如何带领学生突破呢?“辨断句”时,吉老师请孩子们读断句有困难的句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思/援弓缴而射之。思援/弓缴而射之。”再判断哪一种断句是正确的,并说说理由。说理由的过程中又巧妙落实据意断句、理解句子意思的目标。再拿出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来朗读巩固断句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习惯,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这也是辩论所必备的品质。“辨字意”环节,吉老师聚焦课文中含有6个“之”字的句子:
1.弈秋通国之(的)善弈者也。
2.惟弈秋之(讲的内容)为听。
3.一人虽听之(老师讲解)。
4.思援弓缴作而射之(代指鸿鹄)。
5.虽与之(那个专心学习的人)俱学,弗若之矣。
吉老师请学生在朗读中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的注释理解六个“之”的含义。五句话的意思也就顺势理解了。学生在语境中比较学习,理解文意,发展思维,学得扎实。
赏评:断句和虚词的理解是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吉老师用扎实的教学环节让学习目标落地课堂。梳理有共同特点的句子来学习,让学生学会根据文意断句,掌握“之”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这种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迅速突破文言文学习的瓶颈,更好地理解辩论材料的内容,提升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效落实基础知识的梳理与积累。同时也是课后习题在课堂学习中的扎实落地。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理解后,吉老师开始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辩论技巧,将课堂推向了高潮。04心跳之四:探辩论技巧,提思维能力 吉老师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在读懂辩论材料后梳理文章的结构:名人为例,正反例子加结论,反问、设问强化观点。学习孟子辩论的高超技巧。“这只是一篇节选,我们来看看原文中的这句话。”吉老师再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请学生借助注释,说明白意思后,老师指出这是孟子与告子辩论时的观点。
此时又结合板书来梳理孟子的辩论术:提出观点,列举名人的事例增加说服力,再列举正反事例加结论的方式来强调观点,“小数”只是一个技能,学习下棋这个技能需要专心致志。我们以为这一总结后,就会结课了。
没想到吉老师又抛出一个问题。“小数”是小的技艺,那么“大数”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孟子是“亚圣”,他不可能就只举一个“小数”的例子来辩论的。他的真正高明的辩论术又藏在哪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激发孩子的求知欲。结尾最后一分钟的精彩设计就此诞生了。
吉老师出示课文中的首句——孟子曰:“无或于王之不替也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虽有天下易牛之物也。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在孩子们齐读句子后,吉老师指出,这才是孟子与告子辩论的根本观点。通过举“小数”的事例,来证明“大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君主应怎样用智慧管理国家。这才是孟子辩论的高超技术。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深入探究一下,整节课在意犹未尽中结束。
此环节对孟子的辩论术一步步深入梳理,犹如层层剥笋,见其核心。两次出示的资料,都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孟子在辩论中提出观点,以小见大,用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有力证明观点的高超辩论技巧。
赏评:这部分教学设计是整堂课的又一个高潮。吉老师先将辩论技巧的教学与文本内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掌握孟子辩论的技巧,再到反三运用和课外阅读引导,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整个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在一次次令人惊喜不断的学习活动中,始终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
结合文本信息,吉老师两次出示资料,都是为了更好的在“我是金牌小辩手”“跟着古人学辩论技术”的学习活动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拓展学生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回顾整堂课,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在听、说、读、议、思的过程中,借助板书和课件进行顺向和逆向梳理,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发展。吉老师的教学设计处处彰显用心与智慧,让人醍醐灌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吉老师正是凭借对文本深入解读、对学情精准把握,以丰富的化底蕴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我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后,是老师深入解读文本、心里时刻有学生,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学习目标精准定位,紧扣目标设计学习活动,聚焦重难点处,为学生搭支架,在学习中始终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才能生成师生双向奔赴的美好课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