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小学频道 > 教师观点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宁波市海曙区雅戈尔小学 叶杰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育的新质生产力

2024-05-23 13:12 来源:中教网校长说 中教网宁波事业部    阅读 2.8万
180
分享

叶杰军,1974年8月出生,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名校长,浙派名师名校长工程双培养对象,宁波市第一期甬派教育家培养对象,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先后入选宁波市第三期名校长工作室导师、宁波-丽水山海协作第二、三批名校长导学导师、海曙区第四、五期名校长工作室导师、宁波市中小学师德讲师团专家库成员,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小学校长》等期刊上,多个课题分获省、市区等一二三等奖。)历任鄞州区鄞江镇燕玲学校校长,海曙区鄞江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2022年8月任宁波市海曙区雅戈尔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今年,作为一个新的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当“高质量发展”同“新质生产力”这一对概念碰撞在一起,注定会迸发出火花。“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而同时学生心理健康也成为大家两会上的热议话题之一,关心和爱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点就是创新型人才。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类素质的竞争,而人的心理素质无疑是一切素质的载体。新的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知识技能与优良心理素质的人才。落实到教育本质上,无疑需要办高质量发展的教育,这一切又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关。鉴于此,笔者借用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引申,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教育的新质生长力。

但是我们经常可以在报上、电视中了解到以下一些事件:没有完成作业,怕老师批评,学生擅自旷课,在外游荡一天;父母离异、孩子无人理睬,对生活没有了信心,就以死“帮助”解决问题;老师批评学生,学生一怒之下,杀了老师及其女;某地好学生不堪忍受其母唠叨,失去理智,残忍杀母;有一学生因偷吃奶奶的话梅被发现,而杀死其奶奶……而于此同时,前几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以及每逢暑寒假或长假后开学阶段和重要的阶段考试或期末考试后,因为种种的原因,造成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又屡屡发生。

鉴于此心智发展尚不健全的中小学生面对冲突,不能理智地分析,有效地控制自身行为,最终造成了恶果,褚如此类的现象,发生在学生中已是屡见不鲜,且还呈不断上升趋势。作为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我们教师,在教给他们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

据笔者调查,有数据显示,当前15~20%的中小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学习焦虑、交往问题成为两大焦点。

课业——令人心焦的话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次:“我国中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调查中有这样一组数字:现在大约有80%的初中生,70%的高中生表示最关心“全班谁成绩最好,最好成绩是几分”。因为在过大的学习压力下,1/3的学生将考试看作沉重负担,“希望尽快离开学校”。正处于求学黄金年龄段的中小学生会喊出“希望尽快离开学校”,这与他们的心理素质也是息息相关的。

与此同时,国家在大力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进程,目的也在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出具有知识技能、创新精神与优良心理素质的人才。但是学校、教师给学生减负,而家长给子女加压,已成为新的矛盾点。这与过去相比,可能还“更上一层楼”吧!不信,你可以去新华书店调查,什么书最好卖?肯定是各种学习辅导资料书。而暑期铺天盖地的各种学习班、提高班、加强班……是那么的火暴,学生不是在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尽管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并因此而引起一些正常的忧郁焦虑,但在这批学生中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向被老师家长呵护有加的学优生成了心理问题高检出率群体。

有专家曾经拿这样的一个问题去问一些学优生:“如果有同学请教你问题,你会怎样做?”结果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会这样来回答:“我不会把解题方法告诉功课比我好的人,只会教给那些比我差的人”。也有一部分同学会这样回答:“我会把一个错误的答案告诉功课比我好的同学。”专家分析,部分学优生产生孤僻、拒绝与同学交流甚至出现以上情况,是由于他们缺乏一个正确的心态。在老师家长的期望值下,他们既感到动力也感到了压力。由于想保持学习优势又缺乏一个健康心态,从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在学困生中,学业焦虑就更为突出,约有2/3的学困生有学习焦虑,他们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54%的学困生听到“要考试”心理就紧张。有近1/2的学困生有严重自责倾向,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成绩不好是自己的能力,认为成绩不好是自己不用功是自己笨,对学习情况十分悲观,而这些消极的心理因素和他们的课业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异性交往——令人心烦的话题

“朋友都在劝我,然而我觉得,忘记他要比忘记我自己更难。无论其他的男孩对我有多好,都抵不过他的一个微笑,他的一句话,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能舞动我的心,我觉得自己就是为他而活着……”这是出自一位初中女生之日记。“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女生没人追,四年级的帅哥排成队,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鸳鸯成双对”。这也是时下流行于小学生之中的顺口溜。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心理早熟,已有相当比例的中小学生都为一种朦胧的感情而烦恼,为怎样处理好与异性朋友间关系而心焦。对于人际交往的焦虑成为引发中小学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面对校园的各种交往,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困惑。据抽样调查有9.9%的学生表示怕老师,5.2%的学生不喜欢老师,4.8%的学生不喜欢与同学说话,16%的学生从不或较少关心身边的人,在所有这些令学生们困惑的景况中,最令他们焦虑的就是和异性同学间的相处。不少学生承认,在涉及所谓的“爱情”后,总是会在上课时走神,课业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和家人的关系也往往日趋紧张,这些情况都令他们感到很压抑。

鉴于此,我们重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刻不容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教育的新质生长力。庆幸的是许多地区中小学校已大规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建立培育一支心育导师教师队伍、重视家校社合作、开展好家长学校、每学年的心理筛查建档跟踪等,将会使一幕幕不该发生的悲剧从此不再出现或大大减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