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生物学课程的育人质量,有效推进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引领生物教师对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深度理解与探究,助力学生深度学习,12月18日下午,63级高二生物组邀请学校教学督导室副主任刘莉做了题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求与立的专题报告》。刘主任的报告内容丰富朴实接地气,逐层推进,从核心素养的背景起源讲起,直至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做法,在寒冷的冬日给老师们提供了温暖的精神大餐。
刘主任详细解读了核心素养的起源:自2016.9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之日起,我们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具有可操作、可检测特点,贯穿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考试评价中。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学科教学”转型为“学科教育”。高中生物学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还承担着育人的任务。通过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两个主要的支撑。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刘主任以“结构与功能观”为例深度解读了生命观念的深层含义。原有的结构决定功能应该改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结构是功能的基础,既有什么样的结构,相应的就会有什么样的功能。另一方面,功能的实现有利于特定的结构。这些解释大体正确,但不能绝对化。要求老师们研究新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到相应的课程,要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科学确定课程目标,并从素养发展的角度进行课程结构的设计和学科内容的遴选,实现核心素养与课程领域或具体学科的横向融合。
生物学核心素养如何立,我们老师应该做什么呢?刘主任这样告诉我们:首先进行自身建设,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其次要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素养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中持久的培育出来的。素养教育等于镶嵌着大概念或大观念的任务、问题、情境的学习经历和长周期的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再次教师还要加强观念、理念的转变,把更多教的精力放在观察、评估和修正学生的学上,把重教轻学转变为为学而教,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最后是注重注重情境设置有现实、有挑战、有价值,科学史、实验和社会议题,只要是合适的内容与恰当的策略,解读与输出、观察与评估、反馈与评价、模型构建、视频动画演示、实验梯度、问题串儿等都是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措施。
在报告的最后,刘主任勉励大家:“请记住,我们不是孤岛,我相信,支撑着彼此的我们的未来会更加美丽富饶,努力,为我们的教育注入持续奔跑的力量,加油,我们!”坚持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全体生物学老师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努力。
供稿:63级年级生物组
撰稿:杨 静
编辑:贾 泽
初审:魏 磊
终审:曹正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