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的时候,敬爱的习爷爷给我们发来贺信,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他希望少先队员们“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我们的队名当中也用到了“先锋”两个字,那“先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先锋”呢?济南市槐荫区楚庄小学的队员们在大队辅导员孙老师的带领下寻访了老兵杨培卿。
座落于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杨楼村的麦丘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藏品千余件。主要陈列有:中国工农红军时期、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军民使用过的物件,个人用品、民工支援前线的车辆等物件。展馆陈列还有农耕、民俗器具,是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缩影。
创建这个博物馆的杨培卿是一名老兵,曾在海军北海舰队某部服役13年。“当初建造这间博物馆就是想给你们打造一个第二课堂,让你们明白学习的目的,不要忘记过去,趁着现在好好学习,展望未来,这是我的责任。”谈及办博物馆的初衷,杨爷爷这样说道。“一切为了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将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杨培卿耗资几百万元,历时十几年,将自家的小院打造成了现在这间村里的“军事博物馆”。博物馆所有题字、刻字、墙画等等,也都是杨培卿亲历亲为,一笔一笔历时数年完成的。其间为了筹钱,甚至卖了自己在县城的一套商品房。即使如此,他仍坚持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他还把展品带到学校、村庄、幼儿园,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关心国防。
有人曾经问杨培卿:“这些年一路走来,你把家庭的全部资产投入到博物馆,你图个啥?你挣了多少钱?”杨爷爷却回答说:“图国防强,图中国强,我一分钱也没有挣,没有向来访者收一分钱的门票。”还有人问:“您快到七旬的老人了,做到什么时候为止呢?”杨爷爷说:“这项工作我会一直做下去,做到我干不动为止。再穷不能穷文化。”
老兵杨培卿的博物馆虽小,却如星星之火,点燃参观者心中的红色爱国心。他这种不忘初心、默默奉献的精神与我们“不蔓不枝、亭亭净植、香远益清”的荷莲文化完美契合。
回到学校,队员们纷纷表达自己对杨培卿爷爷的崇敬之情,并认真思考: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如何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队员们还主动化身红领巾宣讲员,将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分享给身边的同学、朋友及家人,使更多的人了解杨培卿、学习杨培卿,传播这间村庄博物馆背后的精神。还有一些队员化身志愿者,为他人送温暖,多做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工作。
在这次活动中,队员们自主、自觉寻找身边值得学习的先锋榜样,明白了只有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先锋”,从而树立自己的阶段奋斗目标,丰富自身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付诸于行动,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与先锋榜样具有一样品质的新时代少先队员。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