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还可以怎么解?咱们预设十一种解法了,不够……”办公室传出此起彼伏的讨论声,这是初二数学组的集体备课,他们正在针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进行一题多解的探究。备课组长杨宗丽说:“学生每个脑袋都长得不一样,对于一个题我们要反复论证,把学生能想到全部想到;学生想不到的我们要通过集体备课尽可能地想到,老师们每个脑袋也不一样,这就是我们集备的最大价值。”
老师们经常为了一个知识点的设计进行多次、反复讨论甚至是争辩,也许只是课堂上一分钟的讲授,却需要数个小时的研讨。老师们把工夫下在课前集备,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才有了真正的高效课堂。
新学期,济南外国语学校各学段各教研组按下了“标准重塑”年的加速键,新理念、新举措,以新的备课形式迎来了一股备课“清流”,带年轻老师走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为老教师注入了终身学习的新活力!集体备课“怎么备”不流于形式?“备什么”更有价值?“谁来备”才是真正的集备?我们去各教研组走一走,看看集备发生的那些变化。
Ø备好三个点,心中有底气
高一生物组备课组长黄玉娥说:“标准重塑不仅体现在学生的管理上,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工作上的高标准严要求,主要体现在新教师成长和集体备课中。”本学期高一生物组年轻教师比较多,黄老师在做好自己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担任起带领新教师成长的任务。正式开学前,她带着新教师熟悉教材,研读新课标;准备一周的课,包括手写教案、课件、学案和作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研组周集备和日集备。周备课主要是在宏观层面的备课,就学习目标、重难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高考题、作业等框架备课。老师明确了每节课的起点、生长点和考点,吃透这三点,年轻教师也能充满自信地站上讲台,用欣然老师的话说,就是“心中有底气”。黄老师说,高考题说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老师们做题、说题,建立起知识和高考之间的联系。只有老师们站在高考的角度重新思考教材知识,才能给学生高阶思维技能的传授。
日集备是实现备课到上课的“最后一里路”,也是教研组的常态话题。上课前、下课后,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否突破、问题设计是否有效、资料使用是否合理、练习是否有效等讨论不绝于耳,用老师们的话说:“日集备无时无刻,天天如此,课课如此。”这样的备课增加了更多的讨论和思考,减少了课堂上的遗憾和损耗;花费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却是专业成长的最捷径。备好一节课的价值就是为学生精彩成长的服务价值!
Ø兴听课之风,寻共生之道
开学后,学校质量管理中心提供了一组数据——两周内,全校老师听课331节,其中某年级就达到了111节。数据呈现出来的是老师们集备的另一条途径。
年轻教师李冉说:“听课是从研究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研究的重要一步,不多听听课自己讲课都不踏实。”如李老师所言,集体备课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路径,但每个教师的风格不同、班级学情不同,老师的具体处理方式也不同,年轻老师会通过听不同老师的同一节课,钻研学情,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同课异构”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最优策略,这样的课堂才是因材施教的有效且高效课堂。
很多老教师的课堂都是随时随地开放的,这份自信源自他们对每堂课的精心准备。杨宗丽老师说:“帮助年轻老师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标准重塑”背景下的集体备课诠释了“激励、共生”的意义,老教师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发挥自己的经验优势,“传帮带”年轻教师,不断汲取着新的理念、新的思考,帮助新老师成长的同时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林宝磊校长曾经在教研组长会上指出,大兴听课学习之风,既要开放自己的课堂,展现自信,又要博采众长,走入他人课堂,互相学习,才能共同提升。
Ø博采众之长,方有众行远
走进初一年级英语组办公室,你会发现每位老师桌子上都有各种各样的练习册,徐天祐副主任介绍,这是老师们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备学生,即与学生同步训练。班内学生各有不同版本的练习册,老师们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情、指导学习,四处奔波买来同样的练习册,但是不一样的是每个学生只有一本,而每位老师却不止十几本甚至几十本,所谓“给学生一碗水,我们要有长流水”,面对这样的挑战,更需集体备课的智慧。英语组在新学期集备中开创了思维导图形式的课本巡游,还重点研究命题设计、研讨作业设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与年级同步、与学生同步,博采集体的智慧才能走得更远。初二年级组李雪玲副主任谈到新学期的集体备课,也颇有心得、津津乐道。他们采用了背对背协同配合,避免单兵作战、谨防单打独斗,弱化了个人经验主义带来的备课弊端,努力实现了专业共进、资源共建、使命共担、成果共享。
教师真备课,课堂真精彩,学生真成长。济外“标准重塑”背景下的集体备课实现了从“纸上谈兵”走向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落地生根;实现了从“野路子”到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成长之路。林宝磊校长曾在教学会议上以《科学思维,智慧引领——致力于每一个生命的精彩成长》为主题,提出了坚持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努力拓展指向核心素养的视野。从备课开始,从上好每一堂课开始,把握课堂主阵地,这是实现学校工作目标、价值追求和理念成现实的最短路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